中国女子与旗袍的不解之缘

近日最火的综艺节目莫过于《演员的诞生》了,一个舞台N场戏,演员与演员之间的明争暗斗、演员与评委之间的暗流涌动,无一不抓人眼球。

但不得不提,这款节目的道服化实在太差了。比如章子怡的青蛇装扮,跟电影《青蛇》简直天壤之别。全靠国际章的脸在撑。

于是,章子怡在与周一围演对手戏《胭脂扣》的时候,只好放大招,果断让张叔平老师送来了几件旗袍,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高颜值。


张叔出手,美貌自然不在话下,否则那么多的金像奖、金马奖以及奥斯卡提名的最佳服装设计是怎么来的?张叔平擅长精致细腻的人物造型和视觉效果,功底深厚,但是他与旗袍的接触更让人感兴趣。

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与张艺谋合作的的《金陵十三钗》、与王家卫或的《花样年华》,以及温香旖旎的话剧上海三部曲。


1953年出生的张叔平,爸爸是无锡人、妈妈是苏州人,所以他骨子里带着江南的雅致和灵性,对旗袍的把控十分精准到位。

其实,旗袍是在20世纪民国时期开始流行起来的,郑逸梅先生称“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

随着西方文化和思想大量涌入,许多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得西文风气之先,这里的女性开始效仿男子穿长衫,勇敢追求思想解放。于是旗袍这种one piece的款式就出现在了女性身上。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整个袍身呈“倒大”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已呈合身之趋势。正如张爱玲所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青布旗袍最受当时女学生所欢迎,引起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当时的名媛影星、摩登女郎都热爱穿旗袍,比如上海头牌交际花唐瑛、阮玲玉等等。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变得“中西合璧”。领、袖均采用西式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领、袖变得合身,包裹着女性的玲珑身躯,而且此时加入了软软的垫肩:美人肩。标志着女性开始追求更强大、更英朗有力。

之后旗袍又经历了长短变化以及袖长慢慢变短,直至无袖。在70年代又遭到冷落雪藏,直至今天,它又开始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要挑选一件好的旗袍,不是没有章法的。最重要的三要素:面料、花案和做工。

面料可以选择重磅真丝和香云纱,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面料形式,与旗袍古典雅致的气质配合相得益彰。关于衣领,尽量选择上海领和低领,对短脖子星人也很友好。而盘扣类型更多,凤凰扣、蝴蝶扣、一字扣等等,这些是需要跟滚边颜色一致、跟旗袍的整体风格相匹配的。

花案最好要素雅,挑战起来没有难度。如果喜欢浓烈绮丽的风格,那在选择花型的时候也要挑大气一点的,避免小碎花。至于做工,现在市面上很多店铺打着改良旗袍的名义乱玩,着实不敢轻易尝试,还是找个老师傅规规矩矩做一件传统旗袍,齐活。

旗袍的发展变迁也正是近代中国服装史的变迁,正是因为里面包含了太多人文因素、历史变革,所以旗袍的制作技艺才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你也喜欢传统文化、喜欢非遗,记得点个赞哦~~

你还可以将相关的非遗文章投稿至有待-非遗家族。非遗路上,有待陪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粤东诗人平台》诗友投稿专栏 题汕尾佳媛旗袍印象诗 东园主人 一朝佳媛著旗袍,盛世纷纷见楚腰。裁剪春华香自远,缀联...
    粤东文苑阅读 5,832评论 3 10
  • 良心是个标尺,是你身体里的三角板,没做坏事,它就静静不动;一旦做了坏事,它便转动起来,每个角都将你刺痛;如果一直做...
    七七爸爸爱武林阅读 372评论 2 1
  • 去年项目改版前有个页面需要一个二级列表,本来想做出一个多级列表demo出来,但是当时因为时间比较赶就没有施行。最近...
    南城_阅读 4,560评论 2 14
  • 当没有勇气缅怀相遇时记忆,试着用沉默消磨遗失的过去。
    苯心阅读 24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