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研究生期间,有两个比较好的朋友(且称A和B),我们在一个城市。每次周末喊她俩出去玩,B总是兴高采烈的一口答应,“好呀好呀,我们去XXX吃东西吧,可好吃了,室友前几天刚去过,吃完咱们再去看个电影,舒服!”。而A基本上每次都会说:老板前几天布置了任务诶;还有一门课的论文没写完啊;今天雾霾,要不改天吧;……每次A这么说,我都会果断的说:写你麻痹,出来嗨。然后A就“很不情愿地”被我们拉出去玩一通。
三人聚齐之后,B像个疯子一样,叽叽喳喳说不完的话,看见吃的就走不动路,动不动就摆个诡异的pose让我们给他拍照;而A则显得比较沉默寡言,看起来心事重重的样子。问她原因,基本上是论文没写完,老板的任务没完成,给初中生带了家教等乱七八糟的理由。
最后,B胡吃海喝一通回去了,A则是沉默地陪我们走了好远的路。
2.
记得在读研的第一周,Y老师在给我们的第一次课上就开始乱七八糟的讲生活、讲人生。Y老师在我们院士出了名的孤傲、抠门、作业多、爱挑刺,因此很多人不想选他的课。
但在听完第一次课之后,我毅然决定不去考虑课业任务之流的事情,因为Y老师说了一句让我心动的话。
在那次课即将结束的时候,Y老师讲的兴起。就问了我们一句话:“你们现在谁觉得自己比较幸福?举下手。”
那堂课有三十多个人,只有两个人看了下别人,狐疑地举起了手。
接着Y老师说了一句让我铭记至今的话:“你们那些现在感到不幸福的人,永远也不会有幸福,因为,幸福就在当下。”
虽然最初铭记这句话是因为,当时我给他改了个字,也因此奠定了研究生期间“污神”的地位。
但两年多过去了,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却是越来越深。
就拿两年前来说,刚考上梦寐以求的学校,也来到了高大上的首都,作为一个从全国最大的县城、武汉过去的乡下人,很是开了眼界。一口气游了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南锣鼓巷、动物园、清华北大……。在校外见到了“现存规模最大、造景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接触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在校内则接触了本专业的权威专家、元老,见到了才华横溢的学术大牛,还有清北的学霸和教授……
我几乎得到了当时来说梦寐以求的所有东西,但是,这一切都没能使我在第一堂课上自信地举起手。
现在已然忘记当时脑子里挂念的是什么事情,但就性格来说,我比较接近A同学。该放松去快乐玩耍的时候,经常还会惦念着XX事情,经常不能放开心扉。所以,我会经常性地迫使自己放下心里包袱,喊同学出去玩,跟同学一起疯狂的去胡吃海喝乱玩一通,回来之后再去面对论文、课题、作业等烦心之事。
3.
其实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内心经常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却以“这段时间比较忙,等做完这些事,我就去放松”的方式来自我安慰。然而,还没等手头的事做完,新的事情就又到来了。于是,每天焦头烂额,顾不上放松,更是毫无幸福感。
其实,幸福是内心的一中状态:与金钱无关,与地位无关,与时间无关,与工作无关,与导师无关……
还记得自己在找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每天都感到压力很大。一直计划去江南散散心,却一直没有心情。有很多想做的事,但就因为工作没搞定而不能安心去做。朋友聚会都推掉了,没有心情,不想见人。
本以为,找到工作以后,就可以安安心心的出去玩一趟。结果是,找到了之后,就开始担忧发展前景等各种乱七八糟的问题,始终没有安心。
有的人周末逛逛公园都会感觉很幸福,而有些人即使跑到马尔代夫也依然愁眉苦脸;
有的人路边摆摊卖东西都可以兴致勃勃,而有些人即使坐在敞亮的办公室里也依然焦头烂额;
有的人即使没找到工作也能安心等待机会,而有些人即使拿了10个offer也无法缓解心中的不安;
……
说到底,幸福与否,取决于自己内心的感受,与身外之物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