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万历十五年》被黄仁宇老爷子的功力打动。令人不禁感慨,历史书也可以写得如此有趣。
1587年,似乎是很平常的一年,四海升平,无事可说,但是经过黄老爷子的层层抽丝剥茧,我们知道,大明王朝从这一年开始,已经逐渐走到了尽头。
首先是皇帝,看上去高高在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大明帝国,皇帝只是一个十分辛苦的职业。少年时期,要早朝,要学习,要举办经筵,要参与各种礼仪,万历年轻时曾经想励精图治做个好皇帝,最终发现许多事情都不能随心,立储一事上得到了最大的爆发,与文官对立,消极怠政,最终把国家引向深渊。透过书中的描写,我发现皇帝真的很可怜,不上早朝要想出各种千奇百怪的理由,像极了我们现在想不上班理由的愁苦。
第二是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一个强势,一个怀柔,然而没有一个功德圆满。独裁的张居正在位时权倾朝野,又治理国家又得教导小皇帝,整饬朝纲,推行一条鞭法,令帝国焕发新的生机。然而位高权重难免犯错误,所以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一生的贡献给子孙带来的是无尽的灾难。申时行接受张居正的教训,采取调和的政策,然而在国家机器面前,力度微乎其微,最终只落得能力一般,中庸的评价。
第三是文官,书中列举了清廉的典型,海瑞。小时候就知道海瑞罢官,看完此书觉得海瑞这个人在大明帝国当真是不合时宜,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在文官的阴阳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极致的清廉会被当作官僚的模范,同时更是会被当做同僚的阻碍,最终落得悲哀的结局。
第四是武将,戚继光从小就被称为民族英雄,他精于改革,培养新军,抗击倭寇。然而却在和文官集团的抗衡中打破了平衡,最终被干掉,所谓的功绩也显得无比孤独。
第五是思想家,李贽。明朝的思想家最出名的是王阳明,而李贽,则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从知府的职位上出家,当官时收入微薄,出家后反而衣食无忧。似乎有了较为充足的理由要求朋友们的接济。同时他的作品没有深刻的思想性,行为也充满了多重标准,基本上很难界定为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最终的结局也充满了扑朔迷离的色彩。
黄老爷子的大历史观确实很牛,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滴水里见阳光”,这平凡的一年,有着如此不平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