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司机故事集】
是8分实写2分虚构写作故事
故事多为亲见亲闻
故事没有真假,没有对错
女司机故事集第⑧篇
文 | 京Z001
在北京想要深夜感觉幸福,来一份烤冷面很有必要。烤冷面摊纵横分布在各大地铁出口,为深夜脂肪贡献不可低估的力量。
1
四惠东地铁口A口
今天老张出门的有点晚,蹬上自己的三轮车从家走的时候已经17:00,“要错过下班的高峰期了”,他心里嘀咕。他骑行的目的地是位于四惠东的地铁站A口。四惠是个好地方,国贸大望路上班的人会住这边,而四惠这边也有不老少的公司和产业园。他想到这里,腹部一股子劲儿直冲到胸口,两个脚交替着蹬的更快了。“再慢就没地方摆摊了”,他想到这儿,脚下好像生了风。
老张今年49岁,做了4年的烤冷面生意,他的头顶已经半秃,不秃的另一半还能看到零星的白发。快到四惠桥的时候,他蹬车的脚开始慢了下来,因为迎面正是下班的白领们。他们骑着摩拜或者ofo的单车,往地铁口一股脑的涌,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没有过天桥,而是逆行的在左侧的非机动车道上。
迎面的上班族们骑车骑的飞快,有的还带着耳机。老张小心的和迎面的逆行自行车们会着车,骑自行车的人看到他,就会绕着他和他庞大的三轮车,有的没注意,突然看到了对面的老张,来不及刹车,急忙一边捏闸,一边用脚支自行车,发出“哎”的叹息或者抛个鄙夷的眼神。那些语气和眼神仿佛都在提醒老张“你给别人带来了麻烦”。
走错的人多了,走对的人反而成了异类。
可算到了地铁口最近的天桥出口,天桥上已经聚集了5、6个小商小贩,老李冲老张喊:“快来快来。”手里指着平时他摆摊的地方,老李是炸臭豆腐的,和自己是河南老乡。两个人约好,谁先来就先帮对方占个地方。
“多谢啊!”老张把车子停好跟老李说。老李什么都没说,努努嘴,把最后一勺臭豆腐从油里捞出来递给了前边的的顾客。
左手一张冷面皮,右手随即撒上油,双手快速敲下一个鸡蛋,冷面开始次啦啦的冒油。老张利落的问排队的第二个人:“要酸辣的还是咸香的”。卖烤冷面这个营生,最早开始做是因为前妻。
前妻来自隔壁村,是老张爹花了1000快钱娶回来的,名叫崔兰。两个人在乡下务农,日子也算安生。直到一天晚上,说是崔兰的一个远房表哥来他们家,说自己在北京卖烤冷面,一天挣3000多。两个人听了心痒痒,揣着兜里的1万块钱就来了北京,那表哥说北京是个到处都能捡钱的地方。老张想,满地都能捡钱,不就看谁弯腰快吗?
没想到刚来北京不到3个月,崔兰就和那个远方表哥跑了。老张坐在不足10平米的地下室里喝闷酒,柜子里还掖着他上次赶集给崔兰买的水蓝色连衣裙,他生气。一把拽出来剪了个稀烂。
汗水滴答滴答往下流,隔壁支着臭豆腐摊的老头在斜眼看他,老张心领神会,“姑娘,那边臭豆腐也不错。”他眼睛眯成一条缝,把烤好的冷面放进冷面盒递给女孩。老张深谙小摊贩们之间的关系,“买不买是他的问题,说不说就是你的诚意了。”
鸡蛋摊在上面,又翻了个面。老张在想,前几天别人给介绍的那个在北京做保洁的淑芳,模样虽然没崔兰俊俏,但五官也算端正,讨回来做老婆也不丢人。但是昨天两人在黄焖鸡里吃饭,淑梅跟她说他儿子要在大同买套房,要结婚用。他琢磨着自己来北京四年存下的钱,也就10万,不然都给了她?
2
公益西桥地铁站B口
晚上6点-11点半,冷面大姐闫冬梅准时守在地铁站口。她的微信名叫女强人闫冬梅,烤冷面是她的事业。
在烤冷面成为事业之前,闫冬梅是个正儿八经的月嫂。她08年和老公来北京,先跟着一个月嫂培训班学了几个月,因为聪明,很快拿到了月嫂证,不禁做饭做得好,熬的一手好汤,对催乳,做月子餐都样样在行。一个月能挣1万多,就是照顾新生儿比较累,她经常一个晚上都不怎么睡。老公也是东北人,搞装修,打零工。从给师傅当学徒打下手,到现在自己能独自贴瓷砖,贴壁纸,刮腻子刷漆,水电改造,挣得多的时候一个月也能挣个五六千的。
闫冬梅决定把烤冷面当事业源于一次周末北京公园游。难得休息,她和老公带着孩子北海公园玩,大老远,就看到很多人围着什么,走近了看,是一个50岁左右的大姐在卖烤冷面。一个简易板车,一个白色牌子。红色的大字在上边写着:烤冷面,手抓饼。闫冬梅买了一份,吃了吃,觉得味道一般。“味道一般还能卖这么好?”她觉得自己肯定能比这大姐做的好吃,她坐在树荫底下看着往来络绎不绝的人群,买的人越来越多,她觉得她看到了商机。
平底锅刷上少许的油,烧热,把事先买的冷面扑上去,鸡蛋打在上面,翻面,撒上孜然和咖喱粉,洋葱和香菜,最后刷上酱。一股香味从厨房间溜出去到了正在写作业的儿子鼻子里,儿子迫不及待的拿起筷子夹起冷面,刚吃了一口。就眼睛蹬的老大:“妈,这个比学校门口的好吃多了。”儿子的赞同,成为了她创业的动力。她在淘宝上买了辆小吃车,这就开启了她的烤冷面女王事业。
除了卖冷面,她也卖臭豆腐和手抓饼,刚开始只是零星的人来买,后来吃出了很多回头客,这生意也就做大了。无论什么时候出站,这里都会左右围着五六个人等待,有很胖的操着浓厚北京味儿的大妹子,有纹着着大花臂东北味儿的Tony老师,也有一身正装不知道是链家的顾问还是国贸上班的Vivian。
后来忙不过来了,她把丈夫叫过来帮忙。俩人服务态度都很好,一看见人就笑眯眯的抬头:“要啥口味儿的,老妹儿(兄弟)?”
当然,闫冬梅也会和老公吵架,有时候边摊着面打着蛋,就动不动来上一句:“你行你整啊!”即使拌嘴时满脸不屑,抬起头面对来买的客人,立马笑脸相迎。也有时候吵的凶了,丈夫在后边用肩膀怼着闫冬梅,磨磨叨叨说着什么,但闫冬梅都不应。
快到冬天的时候,冷面摊上又多了一个圆嘟嘟的身影,那是闫冬梅的儿子--晨晨,放寒假了,晨晨在东北老家呆不住就来陪妈妈了。但是妈妈不知道,这个14岁的小男孩已经在奶奶的陪同下办了辍学。他知道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他也想来大城市闯一闯。他前一阵跟朋友借的那本《陈二狗的妖孽人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觉得自己也能跟陈二狗一样,没读过多少书也能有一片天。
晨晨把袋子撑好,冷面盒子放进去打包好,轻轻的递给面前这个和自己年龄身高都差不多的戴眼镜的男孩儿。男孩脖子上戴着苹果手机,穿着十八中的校服,耳朵里塞着白色的耳机,晨晨用余光看向男孩,他右手提着的是乐高蝙蝠侠的模型,那是他梦寐以求的模型,从爷爷家的电影频道上看了蝙蝠侠电影以后,他就疯狂迷恋上了这个超级英雄。
男孩已经快消失在街角,晨晨继续低着头绑着聚乙烯塑料袋。
3
天通苑地铁站B口
距离地铁站500米,范春英把三轮车停好,从车子里掏出围裙和套袖,新一天的工作要开始了。她大眼睛,睫毛长,鼻子也挺,像俄罗斯人。除了两眼后的皱纹和皲裂的皮肤,很难看得出来她50出头了。
天通苑是亚洲最大社区,她所住的小区,12个单元,68栋楼。她就住在68号楼里的一个暗隔里,一年四季看不到光,4年前,这个暗隔200块钱一间,如今经历了几波涨价,也到了1000了。这里住着从国贸三里屯下班的白领,也有在未来科技城从事高技术产业的IT精英,大家聚集在这里,说天通苑风水好,即使早高峰没有半小时得排队根本进不了站,但阻碍不了它成为租住率最高的社区。
范春英掌握烤冷面这个技能已经有7年了,她原来只是给街坊四邻做一做,大家都说好吃。本想在县城整个三轮车,在外边烤。但是老公说嫌丢人,对孩子影响不好。担心别人说三道四,她也就放弃了。直到两个人双双被下岗来到北京打工,范春英又捡起了这个营生。
她是个精明的女人,从小就记忆超群。乘法口诀看了一遍就能倒着背了,她记得家里所有人的生日和时辰,包括远房的七大姑八阿姨。他儿子经常说,要是妈妈能上大学,肯定也能考个清华北大的。这一点,在她的烤冷面事业里更是明显。她能清楚的记得来了两次的人的口味,糖、醋、辣、肠、蛋、香菜、洋葱,调料和食材吃客要还是不要、少、多或放双份,十几个人只要说一遍,她就跟着做了两轮儿,一轮做一排6份不用再问口味。
做完了分给围着小吃车的人,也从来都没有分错过。
这天,冷面摊一个姑娘,带着很厚的口罩,头上还戴着帽子,整个脸只露出一对眼睛,看上去格外憔悴。她刚走到范春英的摊子前,范春英抬头扫了一眼就熟练的说:“双蛋冷面不加肠,要辣不要醋是吧”
女孩咳嗽了两声,声音的嘶哑的问:“阿姨您还记得我的口味啊?”
“记得啊,你这孩子太瘦。感冒了就不要放辣了,回去记得多喝水。”说话间,范春英已经迅速将一份冷面剁成小截,装进了印有东北烤冷面的纸碗里。
收了摊,范春英瞥见一旁卖花的老伯还剩着大半筐的花,有的打蔫儿了,还有几朵百合打着骨朵。她一直喜欢花,来北京以后就没买过。她凑过去问,“老哥诶,吃了没,我这儿还剩几张烤冷面,做好换你几朵花呗?”
4
中关村地铁c口
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陈强终于鼓起勇气要出摊了。他今年25岁,在做烤冷面这一行之前,他是三里屯某洗剪吹的总监,工作光鲜,赚的钱却不光鲜。抱着给别人打工一辈子,赚不上钱的理念,他在老妈的鼓励下准备做烤冷面这一行。
妈妈是做烤冷面一绝,曾经在他小学的学校门口卖,那会儿没有城管,没有保护费,一张冷面不加肠不加蛋,五毛钱,老妈可以算是小县城里卖烤冷面的鼻祖。
中关村有热闹的数码市场,有创业园,有高校,是人群密集的宝地。观察了中关村这个地铁站几天以后,确定城管不会管这里。他决定晚上八点出摊。对于烤冷面来讲,烤肠冷面这些食材都是现成的,重要的是酱要好吃。老妈精心熬制的酱料灌了整整一塑料壶,冷面也装了整整一纸盒箱。
他摊开六张面,铁板上的热油接触到鸡蛋、香肠和面筋,散发出的香味钻进刚走出地铁的人。用老醋融化白糖,撒上洋葱和香菜,再扫上一些辣椒,刷上一层秘制酱料。
“诶,麻烦多刷点酱”。
“好嘞,没问题,”白色的口罩里传来他稚嫩的声音。
“再多要一些醋吧。”
“好嘞,没问题。”陈强举起醋瓶就往里面接着挤,一边挤一边问:“够了吗?” ,对方如果一直摇头,他就直接把醋瓶子递给对方,“你自己看想加多少加多少!”
晚上9点半开始,中关村工作日的晚高峰来了,路边打车的、来赶末班车的、值班的保安们,熙熙攘攘,旁边的西少爷打烊了,都跑来吃烤冷面。“他们脑力劳动,我体力,但我工作时间没那么长,其实大家都挺累的,谁没比谁好到哪里。”
到了十一点,他收拾东西往家走。骑着电动三轮每天都会路过一个奥迪4S店,他从宽大的玻璃窗里看到了那辆他梦寐以求的RS6,他把三轮车停好,用袖子擦了擦手上的油,掏出手机弯下腰对着车拍了张照片。
“加油!我早晚开回家!” 他发了条微博,附上了这张图,并且把微博设置了仅自己可见。
今天北京下了雨,冷面摊下支起了伞,一场秋雨一场寒,今天这场雨异常的凉。一对情侣买了一份烤冷面坐在树荫底下吃,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顺着雨伞滴下来的水珠打湿了冷面盒。男孩说:“你快吃,一会儿就凉了。”雨伞下面,不断的冒着白气。
“有遇到过什么特别感慨的事情吗?”我问闫冬梅。
“有一个小姑娘是我的常客,还加了我微信。我出摊的时候她几乎都要买一个。那天她买完了就在旁边吃,吃着吃着她就哭了。刚开始小声的哭,后来大声的哭,蹲在了地上,哭的不行。我扶都扶不起来。”
“后来,她晚上给我发微信。她说阿姨你在这里三年,我吃了三年。但是三年前和我第一次吃的那个男孩,他却被我弄丢了。”
End
题图: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