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不可预见性之思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散文‖不可预见性之思

我的书桌抽屉深处,锁着一本牛皮封面的日记。年岁已久,封皮的边角已磨损出白色的絮边,像海岸线被潮水反复冲刷后的痕迹。

我并非一个勤勉的记录者,只是偶尔,在情绪如潮水般涨满胸腔的无眠之夜,或是在某个平淡日子的尽头忽感怅然若失时,才会打开它,潦草地记下几行。

内容芜杂,有对一场即将来临的会议结果的忐忑预测,有对某支股票走势的盲目乐观,有对自身体重必将下降的铿锵誓言,也有对一段关系未来走向的、充满主观色彩的臆想。

这些字迹,因当时心境的不同而时而激昂、时而萎顿,它们像一排排深浅不一的脚印,凝固在时间的沙滩上。

我很少回头去读。直到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午后,我偶然重翻,才像旁观者一样,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曾是何等蹩脚的预言家。

那些信誓旦旦的“必将如何”,大多数被现实碾得粉碎;而一些无心插柳的瞬间,却意外地长成了今日的荫蔽。这本沉默的日记,成了“不可预见性”最具体而微、也最令人汗颜的证词。

我们似乎天生渴望一条清晰可见的因果链,渴望为混沌的世界勾勒出一幅确定无误的航线图。从远古的巫祝占卜,到现代的宏观经济模型,人类试图预见未来的努力从未停歇。

我们依赖过去的经验,构建复杂的理论,相信只要掌握足够的变量,便能推演出明天的轨迹。这种对确定性的执着,犹如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总希望能有一张标注了所有暗礁与风浪的海图,以获得些许心安。

然而,现实这片海洋,其深广与诡谲,往往超乎我们最精密图画的想象。那本日记所揭示的,正是我个人航行中一次次狼狈的偏离与触礁。它无情地嘲笑了我那种基于有限信息和过度自信的线性思维。

这种对“事后之明”的迷恋,与对“事前之暗”的无知,构成了我们认知中一道深深的裂隙。一旦事件成为过去,我们便仿佛瞬间拥有了洞察一切的慧眼,能轻松地梳理出导致结果的“必然”线索,发出“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慨叹。

这便是“事后诸葛亮偏误”。它让我们产生一种致命的错觉,误以为世界本是可以预见的,只是我们当时疏忽了某些关键细节。

这种偏误,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剪辑师,将历史这部冗长、杂乱、充满无关枝节和意外转折的毛片,修剪成一部情节紧凑、因果分明的精彩短片。我们观看这部短片,便以为理解了历史的全部真相。

要对抗这种偏误,唯一有效的方法,或许就是如材料所建议的那样,回归到“当时”的语境中去。不要阅读那些经过后人梳理、阐释得条理分明的历史著作,而是去翻阅那个时代的日记、私人信件、新闻报道甚至商业备忘录。

在那里,你会发现,1914年夏天萨拉热窝的枪声过后,欧洲普通民众日记里写的,可能更多是对即将到来的假期的憧憬,而非对世界大战的预感;你会发现,1929年秋天纽约股市崩盘前夜,财经专栏里依然充斥着乐观的预测。

这种沉浸式的阅读,能让你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现场感”,感受到彼时彼刻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真实的迷茫与不确定性。未来,在它真正降临之前,永远是一片浓雾,而非一张清晰的地图。

这引向了一个更为根本的哲学命题:世界的不可预见性,究竟源于我们认知的局限,还是根植于存在本身的结构?

休谟,那位对因果关系提出毁灭性质疑的哲学家,早已给出了他石破天惊的答案。他通过精密的论证指出,我们所谓的“因果律”,并非客观世界固有的法则,而只是我们心灵中的一种“习惯性联想”。

我们看到太阳每天升起,便“习惯”性地认为明天它也会升起;我们看到火焰灼伤皮肤,便“习惯”性地将火与疼痛联系起来。但这种“习惯”并无逻辑上的必然性。我们无法从“过去太阳总是升起”这一前提,必然地推导出“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的结论。

世界的运行,在休谟看来,是由一系列相互接续的事件构成的,其间的“必然联系”是我们主观投射上去的。

因此,不可预见性并非我们的无知所致,而是世界本然的面目。这无疑是对人类理性自负的一记沉重打击。

然而,如果将休谟的怀疑论推向极致,我们是否会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瘫痪状态?萨特的存在主义,从另一个角度接过了这个话题,并赋予了它一种昂扬的、甚至是令人焦虑的意味。如果未来本质上是不可预见的,不存在任何预先设定的命运或神意规划,那么,这意味着人是绝对自由的。

这种自由,并非轻飘飘的为所欲为,而是意味着人必须独自承担起选择的重负,并为自己的选择负上全责。我们被“抛入”这个充满偶然性的世界,没有预先给定的“本质”,我们的“本质”是由我们一系列自由选择的行为所塑造的。

未来的不可预见性,恰恰为人的自由和创造性行动开辟了空间。它告诉我们,生活不是按图索骥,而是在一片迷雾中亲手开辟道路。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冒险,都是一次对未知的投身。

由此观之,不可预见性便从一种需要克服的障碍,转化为一种需要拥抱的境况。它要求我们放弃对绝对控制的幻想,培养一种与不确定性共舞的智慧。

这种智慧,体现在对计划的弹性态度上——既要有所规划,为可预见的风险做准备,又要保持足够的灵活性,随时准备调整甚至放弃原有的计划,以应对不可预见的变局。

它更体现在一种内在的心态上——面对挫折与意外,少一些“早知如此”的懊悔怨天,多一些接纳与适应的从容;面对成功与机遇,也不全然归功于自身的英明,而能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偶然与幸运成分。

我合上那本沉重的日记,不再将它视为一本记录失败预测的耻辱册,而是看作一幅描绘我如何在与“不可预见性”的互动中蹒跚学步的、独特的地图。

那些错误的判断,那些意外的转折,共同勾勒出了我生命的真实轮廓,它远比任何我当初所能设想的蓝图,都更加曲折,也更加丰富。

窗外,夜色四合,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每一盏灯下,都上演着无法预知的故事。不可预见性,不再是令人恐惧的深渊,而是生命蕴藏无限可能的沃土。它剥夺了我们虚假的安全感,却归还给我们真实的自由与创造的权利。

在这片充满偶然的天地间,重要的或许并非成为精准的预言家,而是做一个勇敢的、负责任的、能够欣赏旅途风景的行者。

当我们终于学会不再试图掌控那不可掌控的未来,而是专注于当下每一个真诚的选择时,我们或许才能真正与这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解,并在这种和解中,找到一种深沉的、属于人的尊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