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誉为知识付费的元年,以罗振宇的得到为代表,市场上迅速涌现出一批知识付费的产品,如“分答”,”知乎live“。在充斥着焦虑的市场中,收割了一波红利。
到了2018年,知识付费的第三个年头,市场似乎渐渐冷却下来了,无论是用户还是内容的生产者都在思考:知识付费下,用户获得的究竟是知识还是缓解了焦虑?知识付费是不是伪需求?
在回答以上问题之前,我想,什么是知识付费?用户所付费的“知识”的究竟是什么?
知识付费是以购买以知识为核心的服务,知识的载体可以是图文,音频或者视频等等。因此,整个知识付费的产业链分为内容生产商和内容消费者。同时为了加强内容消费者的体验,产生技术服务商以支撑内容生产商服务,由于互联网自带快速传播的属性,弱化了渠道商的作用。因此,知识付费的整个产业链的上游是内容生产商,并且是为内容生产商提供技术服务的技术服务商,并且将虚拟的产品出售到内容消费者。
而知识付费解决了什么样的痛点?我想,每个付费的用户在做出付费决策前,用户的预期都是习得技能。在线教育解决了正是传统“习得技能”的痛点——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性。互联网的碎片化,随时随地的特征正好解决传统教育的这一痛点,将教育以一种轻模式运行,即“轻目标,轻过程,轻反馈”。例如“分答”仅仅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目标,而得到则是看图文的内容,听几节音频课程等等的方式快速掌握一项核心思想。这种方式与传统教育的系统化,体系化的应试教育形式所不同,大大减轻了教育的枯燥,乏味的天然痛点。然而,正如前文所说的,用户付费的预期是习得技能,知识付费这种轻模式真的解决了用户的这一核心需求了吗?我想,这是导致知识付费市场回归平静的原因。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我们学习知识,然后将知识总结,实践并且验证从而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而知识付费这种轻教育的模式恰恰在知识内化的环节也是以轻模式进行,导致用户的核心需求并没有解决,因此,不免产生知识付费是伪需求这样的声音。
因此解决知识内化的问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户的习得技能的核心痛点,从而提升产品的复购率。从知识内化层面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将知识分享是最好的途径。因此,从产品的层面上,解决知识内化的途径可以有以下几种:
不断提醒,督促用户完成课程的学习,让用户坚持完成
(1)通过具象化的目标来制定学习计划
(2)设立对赌协议,提高退出门槛
(3)打卡任务,丰富用户的打卡形式:日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并且建立激励机制;
(4)设定成长路径,梳理完整的技能脉络;
(5)建立学习社群,利用群体的氛围督促用户学习;
(6)建立分享渠道,将ugc转化为pgc让用户能够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分享。
由此,我认为,知识付费并非是伪需求,只是现在的知识付费在轻教育的模式下应改进知识内化的问题,也许能比传统教育方式更加有针对性并且手段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