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我解读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的第一课《身体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切换到ppt1)《我们的身体》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除了整体认识身体外部结构,还有探索身体内部系统,主要涉及运动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并建立学生健康意识。
(切换到ppt2)《身体的结构》一课是整个单元的总起,主要内容包括观察认识人体的外部结构,用看、听、摸的方法探索身体内部系统,思考身体是如何根据不同功能划分身体结构的,还要用气泡图形式呈现自己的思考。
二、学情分析
在学情方面,(切换到ppt3)四年级的学生能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的事物,但是他们可能没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也是一个可以观察研究的对象。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时,他们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对于人体的外观特征,更容易聚焦到眼睛、鼻子、头发、皮肤、手指这些细节里,很难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外部结构。学生还会把自己在书本中看到的有关人体的知识与自己的观察活动相混淆,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分辨。

三、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目标如下:(切换到ppt4)
1.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人体左右两部分是对称的。
(2)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区分对人体的想象与实际的观察,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理解公共设施在中助残设计的意义,懂得珍爱自己身体。
四、教学重难点
(切换到ppt5)本课教学重点是:(1)人的身体外形由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2)人体进行工作和活动时,需要多个部分共同协调完成。
教学难点是人体进行工作和活动时,需要多个部分共同协调完成。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切换到ppt6)本课教学过程包括三个教学环节。引入环节,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可以观察。计划用时(3分钟);探索环节,第一部分,观察人体的外形,计划用时(10分钟)。探索人体内部系统,计划用时(10分钟);第二部分,探索研讨人体是怎样工作的,计划用时(14分钟);小结环节,回顾人体外形结构,布置课后观察活动。(3分钟)。
(二)教学建议。
(切换到ppt7)本课具体教学建议如下
1.(观察身体外形结构时,教师可以准备身体外形结构四色拼图。四种颜色代表身体外形结构的四个部分,让孩子从整体观察身体四部分,忽略手指、五官、毛发等细节。
2.(切换到ppt8)在认识人体左右对称的环节中,教师要设计体验活动。如:学生在头不动的情况下,比较双眼和单眼看到的视野范围的变化;学生比较双手系红领巾和单手系红领巾的难易程度。这类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人体左右对称的特点和人体构造的精妙。(切换到ppt9)同时也帮助学生感受残障人士的不便,(切换到ppt10)理解公共设施中的助残设施,如盲道、斜坡等。
3.(切换到ppt11)在“观察人体内部组成”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观察的真实性。在课堂上,当学生提到“大脑、细胞、血液”等不可能观察到的内容时,教师要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是观察到的吗?”要指出这些可能是你们平时积累的知识,而不是课堂上观察的结果。(切换到ppt12)在课堂中,学生通过看、听、摸等观察方法,能发现血管、心脏、骨骼、关节、肌肉等。以上属于真实观察的结果,要填写在64页的记录表内。
4.(切换到ppt13)通过“记录”活动,指导学生对“身体哪些部分参与工作”进行研讨。在上一个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做了记录,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进行记录时,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工作呢?”,学生也就顺势开始“身体怎样工作”的研讨。教师可以先指导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记录”这一活动的气泡图。(切换到ppt14)再提供一些适合在室内进行的活动选项,比如:猜拳游戏、掰手腕、下蹲、等,让每组学生任选一项进行体验观察,并用气泡图记录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最后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5.(切换到ppt15)建议将本课“跳绳活动的气泡图”布置为课后作业,既保证了活动有足够大的场地,又能在课后延续本课的探究。同时,教师针对“跳绳活动的气泡图”作业的反馈,也能作为单元第二课的复习引入活动。

六、划重点
最后,(切换到ppt16)总结一下本课的重要内容:
1.准备四色拼图,引导学生从整体描述身体外形。
2.设计体验身体左右对称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和关爱残疾人。
3.在观察人体内部组成时,要引导学生区分什么是真实观察的结果,什么只是想象。
4.气泡图的使用要先指导,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以上就是本课的解读,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