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七棱镜
镜子物语:喧嚣忙碌只是假把式,简单而全情投入地工作,才是真幸福。
朋友小霞在北京一家合资企业工作,环境、待遇都很好,就是每天疯狂地加班,让她几乎要崩溃。“夜里10点下班就算最早啦,回了家,凌晨一两点钟还能收到总监发来的短信。”她在微信里跟我诉苦。
“你这也太累了,真有那么多工作要做吗?”我同情地问。“唉,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关键是大家都很拼,在我们这儿,正常下班是有罪的。”
我深表理解。因为我之前工作的一家单位,也是奉行加班文化的。每次到了下班时间抬头一看,大家都在工位上埋头忙活,谁也没有要走的意思。我不管这些,起身往外走,但心里还是有些发虚,像做了什么亏心事儿似的。
我“敢于”每天准时下班,也是有些底气的。因为每个月,我的绩效考评分数都很高,是大家公认的“优质高效”员工。这也印证了我的想法:最出色的工作成绩,不一定是靠加班、拼命得来的。
其实有很多杰出的职场人都不是“拼命三郎”,而是能够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的。他们也并不是天赋异禀,只是采取了一些更聪明的工作方法。美国管理学专家莫滕·T.汉森教授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揭示了用最少时间实现“卓越工作”的秘密,它能把你从超强工作负荷中拯救出来。
1
职场人正在被复杂性和超时长工作伤害
许多人相信,工作做得更多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人们尽最大努力去多做事,承担了许许多多的工作任务,整天忙于召开一个又一个会议。
因为在我们的职场,一个人只有能够执行多重任务,才被视为“有能力”。于是,经纪人扛不住诱惑多拿下了一个社区,工程师又增加了一个产品特性,市场营销人员同意帮他的同事做一个活动……这似乎很好,既能取悦老板,又拓展了自己的能力。
但研究显示,在两项任务间快速地切换、绷紧神经,会摊薄你在两件事情上的效率。一项对意大利法官办案效率的研究发现,那些在同一时间处理许多案子的法官,比那些逐一处理同样多案子的同事所用的时间要长得多。这个差别是惊人的:最慢的法官得用398天才能结案,而最快的法官只需178天。
有很多企业,以发展的名义,在目标、重点工作、任务、检验点、团队成员等方面堆积了很多的东西,大大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表现为朝令夕改的政策规章、没人记得住的流程规则,和五花八门的协调计划。而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说的:“一大堆信息创造了我们注意力的贫穷。参与的项目越多,分配给每一项目的时间就越少,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的效果也就越差。”
除了复杂性,现代职场人还深陷“拼命工作”的漩涡。不管是为了完成老板的任务、为了升职加薪,还是保住饭碗,“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拼命工作”这句话被抛弃得相当彻底。职场人牺牲掉了自己的生活,把所有时间都搭进了工作里。他们变得压力重重,精疲力竭,但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怎么做。
长时间工作一定会提高绩效吗?未必。美国专业调研显示:每周工作30~50个小时,适当增加工作时间的确能提高绩效;而一旦工作时间达到每周50~65个小时,再增加工作时间就会适得其反。如果你每周工作时间已经达到65个小时,却还给自己加压,那么,你的绩效反而会下滑。
这就好像挤压一只橙子。起初,你能挤出许多汁液。但随着你持续挤压,能挤出的汁液只会越来越少。最后,你到达一个临界点,即便用尽全部力气,也不会挤出更多。
如果能在临界点上松手,效果则会好得多。你该问问自己:“我可以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工作更长时间,不是吗?”所以,努力工作没问题,但我们一定要找到将每小时的工作价值最大化的方法,高效而幸福地工作,才是长久之计。
2
幸福工作的秘密是“少做,入迷”
拼命加班、承担更多任务,这些做法都未必能给我们带来高绩效,还严重降低了工作的幸福指数。那些准时下班,又次次被评优的人到底是怎么做的?研究者通过对来自各行各业的5000名职场人的定量研究,揭示了一个现象:那些选择少量关键性的工作,然后投入极大的努力将其做得成效非凡的员工,极大地胜过那些追求在更大范围内做重点工作的人。
我们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时间管理法,知道怎样把手头的任务分出轻重缓急。但是绩效最好的人还有一些别的做法。一旦他们专注于某些重点工作,就会为这些工作任务着迷,倾尽全力创造工作的高质量。他们的做法正体现了卓越工作的四字法则——少做,入迷。
这四个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工作状态:专注于手头的稿件,屏蔽一切干扰,反复打磨,力争写到最好。即便这时上司又来给我派新任务,我也会告诉他“我手上有活在忙,延后处理。”这种专注确实使我的工作总是完成得又快又好。
在定量研究中,专家将5000名职场人按照注意力和入迷程度归为4种类型,并以最高分100分来测试每种类型员工的平均绩效表现。结果显示:“多做,不入迷”人群,绩效排在底部11分的位置上;“少做,不入迷”组,精心挑选少量工作,但没有潜心思考,排在53分位置上;“多做,入迷”组,接受了很多工作,然后撸起袖子开足马力去干,分数为54;分数最高的一组是“少做,入迷”组,达到82分。
我听过一个把“少做,入迷”做到极致的故事,就是“为章鱼按摩”。91岁的小野次郎在50年前开了一家寿司店。店面很小,挤塞在东京一条地铁通道里。小野只给坐在餐厅里的10位客人每人供应20只寿司。没有餐前的鸡尾酒,没有天妇罗,没有配菜,甚至没有菜单。
听起来,这像是一家失败的餐厅。但小野被认为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寿司厨师。每天早上,他让徒弟去市场,挑一条整个市场里最好的金枪鱼,如果买不到最好的,当天就不会出售任何金枪鱼寿司。准备章鱼时,小野和徒弟要用手揉捏章鱼肉40到50分钟,以确保其肉质柔软。简单而极致的小野,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我们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我的一个朋友开了一家服装定制店,一开始,她承接各类客户的订单,尽量满足所有客户的要求,压力很大,但利润平平。后来,她主动缩小了业务范围,只专注于高档西装礼服,抵住诱惑,对其他客户说“不”。现在她已经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高端客户,生意越做越大。
“别的作家满足于留下大量作品”,欧内斯·海明威说,“我更愿意磨光一颗小小的宝石”。也许你已经很优秀,但“少做,入迷”能让你变得更卓越。
3
用3种方法,给你的工作做“减法”“少做,入迷”原则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工作上的卓越成就和幸福感,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自己的工作任务,然后沉迷其中。但你会说,现实情况不允许啊!我怎么才能做到呢?
分析一下就能看到,造成我们无法做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较宽的工作活动范围,包括有太多的会议和工作项目;二是诱惑,包括他人施加的和来自自身的诱惑;三是总让你“多做”的老板(他缺乏方向,设置了太多重点工作)。针对这三种情况,我们可以分别采取三种策略来回应。
一、奥卡姆剃刀理论
大约700年前,欧洲修道士、哲学家威廉·奥卡姆因其创造的“奥卡姆剃刀”理论而闻名。这个理论要求,人们在科学和其他领域,应该追求尽可能简单的解释。将其应用于职场,可以表述为:尽可能做减法,只做必要的加法。
这个理论的真正内涵在于,你应该尽可能地把要做的事精选出来——最少的度量标准,最少的目标,最少的步骤,并在这个范围内做到卓越。就像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絮佩里说的:“臻于完美之时,不是加无可加,而是减无可减。”
你可以采用奥卡姆剃刀理论简化和缩小你的工作范围。当涉及目标、客户、程序、重点工作、任务、邮件、会议以及及他工作时,把要做的事从多变成少。与其说自己一天能做多少事,不如问自己,在必须做的工作里找到了多少窍门。
二、把自己绑在桅杆上
诱惑和分心,是专注、入迷的大敌。所以你要把自己与分心的事物隔绝开。比如,我写文章时,就把手机调成无声、无震动模式,即使我感到一种可怕的冲动——想去看看微信,也会竭力克制住。
希腊神话中有个故事,一个美丽的岛上,女妖塞壬会用她不可抗拒的美妙歌声诱惑过往的水手,导致他们死亡。奥德修斯在经过这个岛时,非常害怕自己被诱惑,就命手下把自己牢牢捆在桅杆上,用蜡封住自己的耳朵,并告诫大家无论他怎样哀求都不要松绑。最终,他顺利通过了小岛。
你要事先想出这样的策略,才能抵御随时冒出来的诱惑。比如我那位做服装定制的朋友,就把“只接待高档西装礼服客户”的规定写进了店内章程,让全体人员遵守,把自己绑在了桅杆上。有几次,她有机会得到超出服务范围的大订单,“我说‘不’的时候,膝盖在发抖,手心在出汗”。要不是有事先制定的规则约束,她不可能拒绝这样的合同。
我们在工作中,也可以采取一些策略,给自己营造一些不被打扰的环境,规定自己在某段时间内,做到绝对的专心、专注。
三、对你的老板说“不”
我身边很多同事朋友说,他们并不是自己想拼命,只是老板提的要求太多,不想做也不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无能为力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你真心想把一项工作做好,那么你和老板的目标是一致的。你并非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一点儿权力也没有,你可以向上管理并且说“不”。
当你专注工作,而老板来加派任务时,告诉他,你手头的工作需要在一周内投入全部的精力,你不可能同时兼顾两件事。向你的老板解释清楚,你不是偷懒,只是想把这项关键任务做到尽善尽美。
如果你的老板不同意,那么问问他该怎么办。这样你就把他加给你的担子推回给了他。你要防止被老板强迫拉进“多做,分神”的状态。把一件工作完成得很漂亮,老板最终会认可你的。你还可以要求老板把你所负责的事情做个优先排序,这样你就会更清楚应该把专注点放在哪里。
最后说一句,当你的大多数同事接下了更多的工作,正在努力做事的时候,你要保持“少做,入迷”需要一定的勇气。但我以自身的经历可以证明,这样坚持是对的。在那个崇尚加班文化的公司里,我每天准时走人,但上司从没说过什么,对我始终是赞誉有加,这,就是我为自己赢来的底气。
END
七棱镜,资深媒体人,多年500强品牌宣传,17年原创写作经验,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读书100本的终身学习者。专注提供自我管理/职场领域的有用干货文,帮你越变越好,收获幸福,实现人生弯道超车。微信公众号|七棱镜,头条号|七棱镜2010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
期待遇见爱生活、爱思考、追求优秀的你。
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