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28 更新
万一需要动用智慧去解决,怎样才会高效不反弹,有效震慑对手呢?
技术层面:
A:在对方要打自己的时候,你便大声地喧喊:你(再)动手,我就打你了。 这适合在学校课堂里,上下课,人员较为密集使用。
B:猛力踩在对方的脚(鞋)上,紧接着无差别的攻击。 这招适合于对方一人,或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使用。
C:用对方的笔袋或者较硬的,体积中等的物品向对方砸过去。万一对方有防备,先砸(扔)过去,再进行无差别的攻击。对方越经常用的,越珍惜的东西,是你“抢劫”最佳目标。
D:面对多人,2-3三个人群体的撒野。找一个人专门发出求助,那是成年人,那是班级里的高级领导——班长或者副班长等。类似的句式“XX,有XX个人一同欺负我,我需要你的帮助!” 手上最好带上一些随手可用的武器,可攻可守,比方说:钢尺。 即便最后还是吃了亏,那班长还有身边的同学也难逃道德上的谴责。 你已经减少TA们对自己最大程度的伤害,而且你也有反抗防御,心理的郁闷和委屈也会减少。以此,你可以向老师或者班主任提出建议:我需要换位/需要换岗,成为XX。
E:善用腿部力量,跑得快。胜在可攻可守。
F:“结党帮派,增强群体力量”。 利用互惠原则,主动分享的精神。提高与同学朋友间的好感度。大家互相结伴而行,以避免自己成为单一独立的目标。
F1:若果班里有一职半位,可以借用其权利和义务,赋值两批人,一批是专门欺负自己,有欺凌其他同学的犯罪记录的,借用自己的“优势”,成绩上?权力上?朋友上?同时尽量保持距离,比普通陌生人稍微好些的程度。 另外一批的是自己的核心党羽(团队),或者小伙伴。这些人应该是志同道合,爱好相仿,有相近的话题。
最后附上一组图片: 没分对错,以作启示。
2017.2.27 更新
最近又收集到校园欺凌,小孩遭受欺凌后,家长处事模式的文章。基于收集的文章数目偏多,自己稍作总结如下:
1. 大多父母持有一种态度(这也是我所赞同以及理解的一种态度): 我们的孩子不会主动侵犯,欺凌别人,但不代表我们就一定要遭受别人的欺负或者不正当的行为。
2. 全部都是收到欺凌后,家长“后知后觉”地介入事件。 正确的思维路径应该是: 要清楚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这件事情的导因是什么?以及未来发生同样的类似的事情要怎样避免? 第一时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务必不要“先入为主”地过早为事情下定论,即便其中有的是诱使事情爆发的原因。因为一方面让自己能更客观全面了解事情的全貌,以免自己做出不可挽救的举措,为自己跟对方周旋,留有余地。 另外一方面,站在长远的角度,让孩子学会和你一样,先冷静情绪,稳住,不轻易地再受情绪摇摆。这也是教会他们处理危机,处理矛盾时候,关键的一步。
3. 方式与方法,都是针对情况而定的。 犹如自己去医院看病。都是有什么病,就给什么药。对症下药,打组合拳才是解决问题的本质思路。 和平解决是一种方法,回击报复也是一种方法... ...
4. 当别人恶意欺凌你的时候,或者打完你的时候。自己应该要立马抓住时机高效地回击对方,让对方觉得欺凌你的成本较高。让对方产生"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挫败感,或者不划算的“错觉”。
2016.12.27 更新
《锵锵三人行》20161214-校园欺凌事情绝非个案,报告指后患无穷。
当欺凌和暴力事情的发生,老师以及校方很难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毕竟学校本身是一间机构,机构的本身就暗示着他们都会遵循、看重学校(机构)的声誉和“业绩”。这导致了校方包括班主任在内,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都趋向于无为而治,认为孩子们的问题由孩子们去解决,是开玩笑的还是真刀真枪的,我们不知道清楚,也很难去下定论。因此,他们的处事的大原则便是: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我们目前缺的一种能“看见”“操作”的守则和认识上的界限: 到底什么是欺凌行为? 到底什么是暴力行为? 什么情况是属于开玩笑,闹着玩的?我们大人孩子不清楚,老师和校方都没认真思考和辨清。可想而知,我们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下意思地寻找缝隙为自己辩解挣脱——把欺凌行为看做是闹着玩和开玩笑的,使自己的行为趋向“合理化“,看上去并不是那么不堪,那么的严重。 学校无法辩解无法寻找合适的说得通的理由。在是非和黑白面前,更多的是灰色区域,模棱两可的样子。
梁文道先生曾在节目中说过,自己曾以为孩子可以解决问题,可是现在开始质疑这一看法起来。因为孩子在这个“微型社会”里也会显得无力无法主导控制。孩子的问题最终都会上升到两位甚至更多位家长间的你争我吵,甚至武力上PK的局面。那些想教育孩子去征服强者,不要欺凌弱小的想法,显得不太现实和可操作性。毕竟,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大多的是遵循“欺软怕硬”的法则,那我们又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呢?
现在受欺凌的地点也有所改变。之前以我所知一般都在校园欺凌,在班级上在课堂上。现在更多的是在一些摄像头看不见的地方,例如楼梯的转角处,厕所,学校门口附近的商店.. ...,当我们取证去调查和回顾的时候难度便会增加,自然也为老师作出判断和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换句话说,现在的初中小学的学生也是蛮会挑地方“干事”,有一定的反监视反跟踪的能力。
节目的最后,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据说在英国学校有一项规定,生活上的厌气或者不顺发泄到运动上,同时在运动中也要讲求规则礼仪、以及运动的精神。(PS:这对谁,无论是对自己还是校方也是受利的一方。有点像win-win Situation,颇有意思。)
/那些灰色时光/2016.12.24
想必不用会说,小时候受过欺凌和暴力的人,长大了这道心理的刀痕依旧存在。这不会因为岁月的迁移而渐渐忘记,只要身边的、社会上依旧报道这类新闻的同时,那些入目不堪的场景就不由分说地冲进我的脑海里,很不是滋味。
被踩过的白鞋子,背后在捣乱扔书胡写乱画,身体上的伤痛,别人起花名侮辱耻笑,那条扁皱皱的红领巾,老师的不理解和偏袒…那时候被安排坐在他们旁边,感觉如履薄冰。上课总担心老师转身出去教室的瞬间,下课总是担忧他们会成群结队地过来找我麻烦。一整天自己在校园都在担惊受怕和快乐愉悦间不断切换,心很累很惶恐。自己深怕老师不能察觉到什么,不能找到他们欺凌我的“目击证据”,不能为我置辩为我找到说服欺凌者的理由。
那时候,我的所有的理性和感性全部都依托在老师身上,准确地说就是班主任一个人身上。我相信他会帮我,他绝对是正义的化身,能明辨是非,看清真相。(快看,我的鞋子被弄脏了/我的红领巾被扯烂了/ .. ..)
如今长大了的我,在没有被别人欺凌的历史。能影响到我的情绪的大多是最近校园暴力欺凌案件。里面的人都是面目狰狞的,狼心狗肺的小学和初中生在欺负一些年级低年龄少的同学,手段极其残忍,让人汗颜。
这也让我回想起以前的历史,重新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原生环境和目前的自己的联系。
现在,在电视上看到的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事情的爆发一个比一个更挑战着我们旁观者的心里底线,手段更是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单对单,到现在多对一,轮流的;从以前偷书乱画,小偷小摸的,到现在明目张胆地抽嘴巴子,暴力地用脚踹……
(PS :其实,情况依旧留存,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这些也许是冰山一角,也许已是平生常态。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在我和我们看到不到的边界,一定有着我们想都不敢想,看不敢看触目惊心的场面。只不过,我所遭遇的加上目前电视上播放的相对会更加全面。)
/未来的未来/
以下是我思考上的一些蜕变和心得分享。
我终究会成为一家之主,我究竟会成为孩子的父亲。这责无旁贷,这不能避免。
首先我先站在一位未来父亲的角度下思考这类校园欺凌和暴力案件的看法:
1.首先我的观点是:我将来的孩子不会是欺凌者、被欺凌者和两者都有间的其中之一。孩子应该是一个承载在快乐愉悦的,富有幽默和阳光向上的人。
2.我的第二观点是: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成功的父母。
3.应该关注的重点是这个事情的诱因,或者是这个事情的起源——怎样在没发生,或即将发生欺凌事情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制止和防御。其次,是当真的发生了欺凌事件,自己就是受欺凌和暴力的那一方,自己要去怎样处理和提高这方面的关注。最后,就是发生欺凌和暴力事情后,在发生第一次到第二次的欺凌事情的间隔时间,自己作为一名父亲,发生这样一种周而复始的恶性事件,自己应该怎样处理。
4.换句话说,我要确定这件事情的时间轴,分别为事情前(即将发生/还没发生)-事情中(正在发生)-事情后(第N次的事情重叠)自己的应对和干预防御策略。其次,我要确定这件事情的关键人物和牵连人物有谁?他们在这件事情中的角色(责任和困境)是什么? 以及,最后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有哪些?怎样把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准确投放在有用的地方?
/分析步骤与背后现实/
5.我先确定一下潜在的对手和人物关系链。假如自己是受欺凌的一方,那至少有以下的人参与了整件事情中。
A:孩子,孩子的父母(我),欺凌者(1-N个),欺凌者的父母(2-2N个),校园负责人(老师,班主任,校长),周围的同学(同班的/周围的玩伴)
B:(补充)受欺凌的一方。一般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暴力对待的孩子,他们身上会有一些共性:长相偏丑,身材矮小,内向少说话,总是孤零零,身边很少玩伴和朋友,贫穷,肥胖,残疾等等。他们给我们的初感觉(在我看来往往不正确):高傲孤僻不合群,异类怪胎,傻子疯子,还有更多更离谱的、粗俗低昧的称号和标签。(孩子容易受成人家长环境的影响,成人偏爱向别人下标签下定义。孩子也在其中模仿和学习,能力迁移到自己的身上!)
另外,我们必须要认识一点就是,在校园在一个班级上,诚然已经是一个社会的基础模型。里面有基层管理者(科代表、组长)反过来也就有被领导者,而被领导者中亦分有旁观者、无业游民,或者破坏者捣乱者,最后还有个班级总领-班长。班级的不同等级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和责任,这跟现代社会的框架很类似。说这个干嘛?借用现在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一些知识,目的是认清自己的局势和所处位置, 试着通过激活、改变和放弃等决策帮助自己提高自身自信心,从而走出困境。
/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前,先分享自己过去的一些误区和思考。以及身边人对此事的建议和看法,我又对此有什么的态度和理解。/
我之前的一个最重要的思维误区:我的救星就是老师,就是班主任。他不能帮助我,他不帮我明辨是非,看清事实。在我确实受到欺凌和暴力时候,最伤心的是看不到老师的肯定和理解,以及对这类事情的有力制止,我哭得很伤心,但即便下次也是如此,但从未改变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光辉影响(事实上,自己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对老师的决策和态度感到倍加失望,但依旧丝毫不影响我下次再次受到欺凌后,他对我起到作用的判断)。
把灵魂和肉体都交给其他人全权接管。在现在看来,真的很幼稚和无知。
但我不怪罪任何人,当然也不能怪罪这个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和缺失。目前,我要看到的是客观沉静的事实。以及事实背后,自己到底应该怎样改变和改变多少才不会重蹈父母的步伐?
事实一:站在老师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他的责任和义务是:保证这一帮孩子在校园里的学习有所收获,心智和身体都能健康地成长。可是依我看,每个人都带着人性的弱点,会偏爱于安逸和舒适区,心想少点麻烦事少点折腾自己的事就好了。这乃人之常情,可以说得过去。所以,碰到一件校园欺凌的事情,老师们班主任们很可能都早已司空见惯,把他们都合理化了。或者当初跟着校内教师的老前辈学习时,前辈们的一些处事方式和态度早已定型,新生一代的老师也受到上一代的熏陶和影响。他们既可能是帮凶,既可能是受害者。
事实二:老师在处理的事情时,特别在处理同学之间校园欺凌和暴力事情中。他们往往充当是协调者(中间人)。肯定是由被欺负欺凌的家长先去找老师和班主任问话,事态严重些的,双方的家长都要过来校园里倾诉协商一下。整个过程也就如此,找人商谈协商,完后大家给出承诺,最后完事。(我对此处理过程是存在质疑和批判的,不已此为好决策!)
那我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老师说的话依据在那?他们是从哪里得知的,几乎决定了他们要说得是什么话?
情况1: 眼见为实
情况2:纯粹无终身有,为自己辩解
情况3:耳听为闻(他们很难确认孩子说的话是否与事实属实,他们不太倾向信赖一个年纪轻的小学生/初中生)
情况4:综合以上所有情况,但比例不清楚。
毋容置疑的,情况4会更贴近现实情况!
而一位老师的品行和职业操守决定了他是以情况1还是情况2为核心判断依据。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其中里面都有漏洞。那这时即便老师是说真话也好,说谎言也罢。都无法完完全全地满足受欺凌者身上的,为他争取更多的自由和真正的权益。 毕竟,老师要处理的不仅是你这一边的问题,另外一方的欺凌者以及他们的家长也是需要得理由和解释的。那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较为清晰的结果,单方面求救老师,这种策略的结果总是不如人意。
因此,这种选择的模型是不太可取的。
事实三:受欺凌的孩子(我)的家长会主动出面和班主任相谈和协商。欺凌事情的时间间隔的趋势是变短的。换句话说,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相隔的时间,与第二次和第三次时间相比概率上会变短。欺凌者有可能不会理会那些不成文的说教和规则,反倒激发起自己恶魔的一面,变本加厉。而我们所依赖的重心此时发生了变化,由班主任老师转到家长父母。他们现在成了自己的救星。目前很多父母也这么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救星(这句话我保留意见,存在一定的质疑)。有问题了,自己出面解决。他们的思维总是偏向于解决思维的思维模式:孩子出事了-找老师和家长理论和商讨–双方给出承诺和看法–结束!所以,在我读小学时候,父母帮我出面的次数数全班,甚至全级之最!父母的思维模式大多如此,他们帮我出面去解决问题,即希望于对方能稍停欺凌和暴力对待。这种想法的可怕之处就是,这等同于自己把所有的主动权都交给了一个或者更多人的手里,打与不打是对方的事,对方今天心情好放过你,对方心情不好,自己就会遭殃的。这种与欺凌者家长的交谈后就认为结束的战术,也是十分愚昧的。
这种战术的结果大抵上就是为自己延长(争取)一段安宁的时光,时光一过,又“需要”重新受伤(身体上心理上的)才能换回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把外界事物的刺激当作是一种逻辑上的回馈,把这些刺激联结成自己的价值观。那自己只好更加地依赖外界的力量(班主任、父母),可是自己的心理已经千疮百孔了……
事实四:当我受到欺凌的时候,自己身边没有人可以为我举证撑腰。一方面,是自己不擅长与别人交谈和交往,朋友本身就少,而且根据吸引力发则,自己是怎样一类人就吸引怎样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另外一方面,身旁的伙伴也会怕自己惹火上身,怕被找麻烦。他们宁愿成为一个沉默者,而不愿成为受害者。(或许是因为父母经常告诫我们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枪打出头鸟/事不管己,高高挂起……)这背后不其实也挖自己的坑吗?这背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事实五:当我不是受害者被欺凌的对象,后来换了另外一个人(新目标),自己的表现是不作为,静静地做个旁观者。无论之前这个人是否对我好,对我有恩惠,我都会避而远走。
上到初中后,有段时间受欺负的对象改变了,转换成全班里面唯一个“智力中下”的同学。总爱在上课和下课时候作弄、调戏他。然而这位同学身材魁梧,属于壮汉一类的,所以那些恶棍们眼看调戏不过就开始升级成更不堪的作弄和戏虐(要知道要耍一个人,要激怒一个人的方法真的很多,而且很下流很可耻都有!!这些都是拜初中的一帮兄弟所拓宽自己的见识。)
而后来的后来,自己独立有了自己的活动群体和范围,自己受到欺凌的次数已经逐渐降低。但是那位“智商中下”的同学则没有那么幸运,他总是被我们的班里的恶棍们当作刷戏的“掌中宝”,轮番伺候着他。起初自己也提他担忧,为他申冤感到不公,也尝试阻拦一些人去骚扰和戏虐,可没过多久,自己发现这些行为都没能帮助他解脱困境(毕竟势单力薄啊!我还有一个向善的心!)自己与那些开始恶棍们同流合污,开始一起连通作案,一起观赏那位同学窘迫害羞的模样,一起为看到了他的遭罪和不幸而捧腹大笑,一起以讨论他的林林种种为讨论的主旋律,并总为此找到乐趣。
自己都没发现自己曾经也是受害者,如今却成为了不知耻的旁观者。可悲可怕,可悲的是自己竟然成为这样,目前自己很唾弃的这种人。可怕的是,自己很容易闯进这个施虐的蜜糖泥沼中不能自拔。(自己也有恶的、黑色的、不近人情的一面。)同时,也让我明白看清一个现实:之前一直是被欺凌者,当机会(自己成为欺凌者)来临到自己面前,自己的恶性会无限发大,更容易倾向于成为“出色”欺凌者而不是旁观者劝导者。
事实六:不要总以为换位思考就是王道,就足矣了。站在班主任老师的角度思考,站在欺凌者的角度思考不是不好。但总有个前提,你应该见过这个人,跟这些人聊过天谈过话后(有些观察的数据和时间成本),我们的换位思考才会落到实处。不然,我们只会依照我们那局限的视野去看待所有的事物和整个世界。这导致偏差值很高,完全都是靠自己想象,自己脑补。最终得出的依据那是多么的不准确和不靠谱。
/身边的声音/
再说一下身边人对此的主流看法和做法:
教会孩子的一些武术和提高体能和力量,当被欺负的时候,自己能有回击,那别人就拿我们没办法.而且父母不总是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事,父母总不能陪伴在你的身边.
我的看法:
诚然这是个说得过去的决策.
值得赞赏的是能看到和关注家长的现实资源(并学会如何平衡两者,效果和资源的问题)和满足孩子内心的表层需求(身体上不要再受皮肉之苦)。
可惜我们陷入了一个重要的误区:以为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回击对方,对方就不敢轻易地/甚至不会去骚扰自己。然后这件事情已经结束了,是立即结束。
误区一:就是基于假设自己有100%回击的信心,100%成功击中率以及仅乎100%对方的不还击/还击不过你(自己)。之后,对方才会有所决策是对你加强部署力度,还是选择放弃,还是静待其观。一系列的概率相乘才有可能取得你想要的结果(但切实这个结果没有潜在危险和威胁吗?)
误区二:这绝非是单一挑衅和无所事事的事情。这么快结束,结束判断和接下来的部署。在我看来这一般都是一场无硝烟的持久战,不是随随便便的游击突击战就可以起义成功了。身体上的伤害容易恢复,但是(错过了最佳时机)心理的创伤就难以愈合!
误区三:基于以上一系列的假设印证成功,最后你的孩子不再受那个人的欺凌和暴力对待了。(你或许希望仅是如此就足矣!)可是,你忽略了一个可观现实(显性)班级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制度会对遵守这个制度的人(就是全班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和约束。而这个基础社会模型里面会有各类不同形式的人存在,你的身份是不可能既当管理者又当恶霸。你的下场可能就是两者之一,这样你就会被大家(同学,老师,你的对手)意识形态上下了标签。毕竟物质能量是守恒的,你获得了些东西,同时你也会失去些东西。另外,当自己的孩子成功“报复”,孩子会把事情连接起来,认为自己能凭借力气去解决问题。下次碰到相似的问题时候,就会“自动”地调用自己这个选项。这个是解决问题的利器,拳头有多大,道理就有多高!!倘若演变到这个层面(情况已经很严重了,这种思维上的连接是不用说出口的,自己会在脑海里意会得到,自己会尝试说服自己,这个很有道理,这个很有逻辑!!)
这样的孩子你要怎么办?这岂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吗?这样的结果又是多少家长可以接受的了呢?
演化(推演):大多战术可以预估评估之后发生的事情。这才是一场完整的思维路径。(从哪里来的,又从哪里去!)
演化:向后演化的结果很多种,常见的是两败俱伤。你得到不到甜头,对方也是,双方心生不忿,大家针锋相对,最后会倾向于越演越烈的场面。(那这时你需要的投放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并用对的方法才会有所缓解改善,但部分父母几分钟热度而已啊!)
既然我们向老师家长无门,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
(作为未来的父亲)我的观点是:知道那些可以改变,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假如不久的未来自己的孩子遭遇这些不幸,我的策略是这样的:
对于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互联网信息化的时代,这个自己是几乎无法阻拦和改变的.(信息内容多元化,有些甚至充满暴力和色情)自己的辨识能力和斟酌能力弱会让影响一代家庭,一类人(包括家庭中的孩子)。我有理由相信未来,信息的不断涌入,自己的辨识能力和把控能力更加难以应对面前的现实环境。
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均,社会贫困差距广,间接造就更多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的差异。以上自己以一位父亲的角度来看,已经远远地超过自己的能力和负责范围了。
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把目光专注于家庭的暴力行为会间接导致孩子在校园模仿暴力行为。但这仅仅属于外显(身体体力方面),实际上我们在平常的言语交流中,也会显示出我们的教育水平。如果把外显(身体体力方面)叫做(外)热暴力,那言语中的讽刺、贸然的批判,没有要形成一个良好双方自愿交流透露的环境那这一类可以称作是冷暴力.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冷暴力对我们的危害。
原因在于:为什么平常看起来很普通的,甚至在很听从老师说话的学生也会出现这些情况呢?那背后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家庭的环境和家庭的教育环境所造成。家庭的环境指的是客观描述所住的地方,周围的安全程度,配套程度,干净整洁程度等等。家庭的教育环境指的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交流的质量,是否都尊重彼此,能否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共同去探讨分析问题等等。
在看到一期广州日报里一篇家长教育的文章。说的是,家长和孩子互动交流除了平时的日常口头表达以外。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家里设置了家庭交流邮箱(亲自用笔写的那种)。孩子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在校的经历,一些有趣的事情整理出来向父母倾诉。而父母也会去审阅孩子亲笔写的信,这不仅让孩子得到更大的关注,收获自重感,而且孩子会更乐意更主动地向父母倾诉自己的事情,对家里人的信任度会增加,回到社会上的人际交际中,能主动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能主动有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内在情感,那是非常有帮助的。(方法论的补充)
以下是双方面的回报。先说说家长一方,懂得自己不再是提供钱财衣食的雇佣主,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需求,问题的关注点和核心发生了改变。另外,通过写信抒写文章文字,让自己对文字上的斟酌和如何抒写出来的问题,有了实践性的操作,对大脑大有裨益。其次,父母可以借此通过抒写回信,增加更多有趣的话题和事实,让自己的孩子寓教于乐。对于孩子一方面,孩子通过自己的抒写和回顾,会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思考过程(写下来的一般比说的更加详细些,一些细节上的补充和描述出现的次数会更多)。抒写本身就是对大脑有锻炼的作用,正确表达自己的思路框架和中心思想(越来越稀缺的一种能力)。孩子受到父母的回馈,这样一来一往,更能增加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和情绪处理的能力。
方法是只是参考的,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作为家长的时候,自己能及时地发现“苗头”。出现欺凌现象原因有可能是孩子被校园霸凌者威胁了,或者孩子觉得丢脸不好意思跟父母说,或者孩子害怕父母怪罪到自己头上,或者孩子担心父母反应过大被其他同学嘲笑,等等。这绝大多数的问题表明,孩子总在担心受怕的环境中不能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孩子一遇到这种情况多数会无所适从,甚至一直陷入怪圈:既不会分享和交流,既不会与外界对抗做周旋,所有的苦都无谓地全部吞掉。
说到方法,如果自己的孩子的确遇到被欺凌和欺负时,自己是免不了跟班主任和对方家长商谈。那我们应该跟班主任说些什么更为关键,更有有效呢?对对方的家长而言,我需要说些什么,才能最大程度上按我的意愿方向走呢?我的愿景总是希望下次不要再发生,不能再发生。
常见的会大声对老师控诉和表示自己的诉求,严重点的就对对方家长发出一些言语上的批评和评判。同时,叫自己的孩子不要再接近这位同学,离他们远点。对老师我们可能还会提出建议,要求换位置换工作安排和职位等。但是,这种常见的策略战术通常不能起什么效果(可依旧有很多家长都惯用这一套。
第一,班主任的背景身份是固定的,出了事情多数夹在两头成为和事佬。换位置换职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了与恶棍们的直接碰面。可是,仔细一想,换作是班主任,你说要换一下座位位置,班级职称等。这背后不仅需要班主任本人的同意,还需要一名同班同学还有该同学的家长同意才行。这样突然这么大的工作量和任务交给老师班主任,班主任老师内心多少会抵触(表现为办事不落力,不太负责),要不是屡次泛滥多次争吵,老师也不会情愿地帮助你,按照你的意愿去执行。
第二,班级里面的恶棍依旧存在,他们要找你麻烦的话,总会有空。上下课期间,中午休息或者放学的时候都会找到你。
第三,可能会激发对方更加叛变的心情。对方是欺凌恶霸者,背景在于大多“不喜欢”和家里人生活的,不情愿和家里人说话,在家里没有多少存在感。家里人越是旁边指指点点,啰里啰唆地指责和批评(那些父母的情商也不高),孩子就越有可能地叛变。
第四,自己会陷入精力耗费循环,孩子一出事,你就不得不面对困境:是否出现要与班主任协商商谈?我们越主动出击,我们越发现孩子总表现无能软弱。孩子也就越依赖我们的能力(毕竟,真的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情况比以前好些了!) 第五:总以为可以换位思考,可以站在对方同学思考,站在对方父母思考。到最终都是父母自己独自思考,独自摸索。
总结一下:以上我们有三个不确定,第一不确定是老师是否会更改和同意我们家长的想法。第二是要更换位置同学、同学的家长是否同意。第三,对方的态度是否会因为自己的言论和反映,会有所改变? 全部都是不确定,无论你是如何的决绝有力,这些你都无法可以直接影响。真正的决策权都落在对方的手里,只要对方一个“不同意”,问题依旧,老师难做,我们(父母) 难做,孩子更难做!
怎样才能把事情自发性地缓解,将伤害降到最低呢?首先要意识到自己才是事情的主角诱因,而不是孩子。孩子在这件事上没有多大的主观选择性实力。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多大的能力决定可否在这个班学习,在这个位置座等。这是一场早已注定的持久战。孩子需要成长,家长更需要成长!
/个人方法论/
还有一些方面,作为父母的,可以优化和增加这方面的技能。比方说,我们要和班主任老师还有对方家长、孩子一起对质的时候。自己应该要说些什么,应该处于一个怎样立场?在这场对质之前做那些准备?(父母自己应该如何和自己的孩子协商和沟通?)具体怎么说,毫无定论可言。但是,需要一些核心的观点支撑。
A)人性的弱点:没有人喜欢麻烦,没有喜欢复杂化。我们需要协助需要对方朝着自己的方向执行。
B)我们可以先讨论后给先建议,提出可以执行的方法,而非是一大堆道理和说教。
C)借鉴《影响力》一书中,互惠原则--承诺兑现--喜好原则--权威效应等方向做功夫。
D)提高自我体能素质。这方面至少有两方面好处:第一斗不过自己可以迅速逃避。第二个自己有能力去还击,自己打不打回不回击可以完全自身掌控。
E)可以借助家庭邮件等家庭有趣实用的交流方式,增进大人和小孩间的友谊和信任。
F)尝试激发周围沉没群众的出手帮助意识,以及帮助老师提升欺凌暴力行为的认识,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有“法”可依,有“法”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