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办公室一个学生身体不舒服,家长来接孩子时候第一句话是“你怎么身体这么差?就你整天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痒。”然后絮絮叨叨的带着孩子去看病了,不知道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不知道从小的生活环境是否让你在批评中上进?不知道是否你有过认为自己不论做什么都是错的时期?
听过一些故事,开始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言而喻。
朋友小A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总是乐观开朗,常常一句话逗乐所有人,富有生机的活着,人们和她在一起自然被传染了很多的快乐因子,交往久了之后发现她也有脆弱的一面,每当别人夸奖她时,她总显得局促不安,不知道如何回应。后来的了解中才知道原来从小她都在父母的批评声中成长,不论做什么,父母都不会予以肯定,总觉得她可以做得更好,应该做到完美。久而久之,她不觉得自己是值得别人夸奖欣赏的。
遇到对自己好的人会特别感恩,报之以双倍的好,人际关系中,也会总处在自责中,害怕自己的一句话得罪别人,有深深的负罪感。会害怕别人对自己好怕无以为报。虽然她意识到这些问题也在努力克服,但隐约中还是无法肯定自己,需要通过周围人来获得自我效能,也会是会牺牲自己迁就他人。
朋友小B是个被批评耽误的孩子,从小爱闯祸的他,总会被父母各种批评,被学校各种指责,经常见到父母追着他满地跑打他骂他的场景,后来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不论做什么,得到的都是批评。
我们都希望被夸奖,都不希望批评陪伴左右,可为什么又要用批评做刀去刺伤他人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骂你是希望你好”的心理机制,我们都希望通过批评来刺激孩子,诱发孩子的羞耻感,继而产生规避错误行为的效果,降低犯错误的频率。
批评作为一种惩罚,在教育中被反复运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父母批评孩子初衷是为了让孩子改掉坏毛病,争取进步;学校教师批评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不利于集体行为的个人行为,进而更合群。而不论是语言、动作的批评,都能相应的激发孩子的羞耻感。其结果可能是孩子为了避免羞耻感改进或反其道而行。
而从小经常性的批评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我想最大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通俗点讲就是人易自卑不自信。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是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能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低时,会更多的想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会把潜在的困难看的比实际严重。
这种思维会产生心理压力,我们在遇到问题之后更多的关注点放到了事情失败后的结果上,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中。
第二,影响个体认知风格的形成。社会学中曾讲过两个概念: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场独立性者通常依靠自己内部具有的知识框架,倾向于自己独立的分析问题;而场依存性者则更多的依赖外部提供的有关信息,倾向于从整体上认知事物。
对于接踵而至的批评声,个体的接受能力有所差别,就容易产生依赖性的认知风格,即场依存性。TA们习惯了被否定、被批评,所以对自己是否能独立作出判断与选择存在质疑,从而更多的利用外界信息以及周围人的意见来行事。
都喜欢被夸赞,那么就不要做那个用批评做匕首去开辟他人道路的人,学校,家庭中我们有很多的沟通方式,批评也许是最简单粗暴我们认为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是对孩子的认知影响同样很大。做那个讲道理冷静客观而不是温柔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