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福尔摩斯和华生去郊外露营,到了晚上,两人就搭起帐篷睡觉。到了半夜,福尔摩斯醒了,看到满天的星斗,就叫醒了华生。
福尔摩斯:“华生,看到这满天的繁星,你想到了什么?”
华生:“我想到了太阳系,想到了银河系,想到了关于星座的美丽传说,想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还想到在这天空中的某个星星上也许也有和我们一样的生命,正在一样子着我们!”
接着华生又反问福尔摩斯:“那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福尔摩斯:“哦,华生,你难道就没想到咱们的帐篷被人偷走了吗?”
这看似是一个笑话,笑话的背后呢?你想到了什么?
1
听到孩子哭闹就觉得孩子不听话,听到有人投资某种理财产品上当了就认为这种理财产品不能碰,这就是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Thinking Set),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心理定势指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
这种消极思维定势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会影响我们的正确判断。
故事1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刚看到这个问题我也思考错了。我第一反应这不是局长和他爸爸吵起来了,肯定不合乎逻辑。我也犯了思维定势的错。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思维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故事2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小就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洋洋得意。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头做出敲击的样子。”
“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汽车修理工一听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实际上,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
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如何避免思维定势?
001封闭型思维向开放型思维方式转变,一个问题有多种原因和可能,不能一篇盖全。
002纵向、横向、网络、辐射、超前等多个思维方法相结合,过去不代表现在,之前的经验不一定适合现在,要多角度思考问题。
003强化思维创新意识,锤炼思维创新本领。
2
社会心理学家唐纳德·达顿和阿瑟·亚伦曾做过一个木桥研究。他们让一些男士去测试胆量,让他们走一段摇晃的木桥,当男士心惊胆战走过桥之后,会遇到一位女士请求参加调研,并让男士之后给她打电话了解调研结果。
大多数男士之后都给这位女士打了电话,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这个女人吸引住了。
很明显,这个研究不是测试胆量这么简单。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男士在木桥旁边被年轻女人询问时的表现和平时很不一样。
唐纳德·达顿和阿瑟·亚伦解释说:测试者在通过摇晃的木桥之后,出现了双腿发软、心跳加快等现象。而男人们错将这种兴奋状态归因于女调查员,从而将这种感觉理解为爱情。
所以,如果一个人“触动”了你,很可能不是ta对你施了魔法,而是某个特定原因让你感觉到了身体的刺激,这种刺激和心动的感觉很像,所以你误将这种刺激理解为是ta给你的。
事情发生之后,我们的大脑会将原因和反应很快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归因谬误”。
那如何跳出“归因谬误”的陷阱呢?
001仔细观察
看到地上湿漉漉的就觉得是下雨的原因,仔细观察后再下结论,你会发现是有人在地上泼了水。
002认真思考
你对“原因”的认识是否仅仅建立在近期发生的行为上。很可能一件事的结果是很久之前的另一件事引起的。
当一件事发生时,思考更多可能的起因。当然,大事才值得花时间思考。
3
心理学家沙恩·贝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
她先让众多参与者答些简单问题,聪明人很快脱颖而出了,他们答得又快又好。
接着她增加了题目难度、缩短了答题时间、提高了准确率的要求。这下之前成绩很好的聪明人表现十分失常,而能力一般的人反而表现很稳定。
聪明人也容易陷入僵局,比如有些学生在平时考试的时候经常脱颖而出,遇到中考或者高考等重要的考试的时候就会发挥失常,而平时成绩普通的人却能超长发挥。
如何避免这种僵局?
保存精力,看轻结果。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时时刻刻超负荷运转,要学会放松,适当休息,养好精力再站。
如果把结果看得太重,想着如果表现不好会怎样?这样会给自己造成巨大压力,避免紧张的思维和情绪,过程中已经做的很好了,结果顺其自然。
容易把我们带进沟儿里的思维除了惯性思维,归因谬误,聪明人的僵局以为,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想到哪些?
不要总是固有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不要完全依靠经验,保证精力充沛,会很容易跨过这些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