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但可以改变自己

【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文】

         君子要求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苛求别人(在他人身上找原因)。

 ​【习】

         这句话,太实用了。

        发生问题,或遇到困难,你是从自身找原因,还是想方设法埋怨抱怨他人、环境甚至社会,而从不反思自己?从中便可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一些人总处于怨天尤人的状态,生活中发生任何事情都处于这种模式之中,从不反思自己,而一味地怪他人。这样除了伤害他人,自己也不能从事情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实在是损人而不利己的事情。 

         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大意是:事情做不成功,或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孟子还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大意是: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孟子的话其实就源自孔子的话,是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 

        人一辈子,几乎不可能改变其他任何一个人,包括家人。所以唯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处境、解决问题。就像我们改变不了天气却可以改变看待天气的心境一样。 

        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任何道理,我们都要辩证地看,要分场合、分情况地运用,这比读多少书、学多少知识更重要。

        如果一个人的自卑心本来就很强,又过度地“反求诸己”,就很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如果一个人的责任心过强,又把全部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过度解读自己的责任,就很容易变得过于自责,认为亏欠了他人,甚至觉得自己罪恶感太强,由此引发的后果我们也是不得不察的。 

        总而言之,只有恪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才能更好地协调与平衡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即我们既不能完全责怪他人,也不能完全责怪自己。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任何道理,我们都要先权衡一下是否适合于自己。

        当然,大方向来说“反求诸己”是正确的。只有人人学会反思和从自我出发去改变,这个世界才能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善意、平和与客观地指出他人的问题以让他人也能有所进步。

         更多千年智慧欢迎关注“一日一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