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一个朋友给我分享一篇文章主题是让自己值钱比赚钱更重要。以前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文章观点:成长、梦想、情怀、亲情、爱情、友情、健康比赚钱更重要等。为什么要把它们割裂开来呢?我们为什么内心里爱钱嘴上却碍于面子鄙视爱钱的人?
比较熟的人我一般都这么回复:最牛逼的企业和领导是让人既赚到钱又得到成长(好像有点贪心哦);次之让你赚到钱,你赚到钱起码生活会更好,用钱去换时间学技能增强赚钱能力获得成长;耍流氓的企业是天天告诉你成长、值钱重要却没赚到钱,有点像传销的特点。赚到钱和成长、值钱、梦想、亲情、家庭、健康不是割裂的、也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有钱更容易实现后者,后者变好了也能促进你更好的努力赚钱。
现实生活里我看到的大多数矛盾的核心基本是跟钱有关,父亲在儿子面前没有话语权,婆媳矛盾,兄弟分家甚至反目成仇(亲情),朋友合伙分家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友情),女朋友跟你分手埋冤你穷(爱情),生病看不起病或者每天为钱奔波终日不得闲(健康)。
有点经济基础的人,选择自己工作自由度更高一些,敢炒掉老板,面对一个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和一个赚钱更多敢选择自己喜欢的;有钱的职场在职妈妈可以休息2-3年,安心陪孩子成长再选择出来工作,更好的响应国家二胎政策;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觉得国内教育不好可以送出国留学;陪家人去更多的地方看世界,到处走走看看。
曾经我也羞于谈赚钱,内心里却挺喜欢做个有钱人,毕竟没体现过有钱人是什么样。有钱人可以过一个月穷人的体验,叫体验生活;穷人想真正体验有钱人的生活,成本还是蛮高的。
2
我一直做销售及销售管理工作,经常会有这种说法:有些公司基本工资给得低,说销售不靠底薪靠提成,靠底薪的销售不是好销售。听到这种观点我就想拍砖,这种模式基本都是人海战术,把投放市场的费用用来招募大量业务去扫街、开拓更精准的打广告,然后大浪淘沙留下最后一波剩者为王的销售。这是过去国内企业的惯用方式,以后会越来越像过去的外企那样高底薪+低提成的模式。连基本生存条件都有问题,业务在客户面前怎么会真自信?有钱了先从土豪开始,至少在客户面前还是蛮有震慑力的,人都喜欢跟比自己有钱的人打交道交朋友。
发现自己要是晚上一个人在星巴克咖啡厅上网、看书、学习,幸福感成就感可强了;最近几天天天到处跑,内心里就感觉浮躁和有点累;搬新家整了一个书架,努力赚钱希望有天能有自己的独立书房,把门一关听着轻音乐、看着书或者电影,学习者不被打扰。最近在的公司,觉得老板挺牛的,门上挂个请勿打扰的牌子。一般他都是主动找下属,下属找他一般先问他秘书,这样不容易被别人干扰,能有更大块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