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和感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各位同仁,大家好。

非常有幸读到  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  这本书,也非常有幸能够和大家同聚于此相互交流本书。

翻开此书,随着阅读进度的推进,竟越发喜欢上这本书,品读它时如同在品读自己,仿佛一见如故的朋友,他了解你工作的所有内容,知道你工作的所有不易,同样也懂得你工作的全部意义。

同时,这本书也触发了我对教育,对语文学科,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和感悟。

书本第13页,有这样一段话。

长大,是一个过程,爱,不是毒蛇猛兽,而是青春的权利和自由。控制不是爱,而是自私。教育不是强制,而是引导,要触发孩子内在的觉醒,使之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自己管理好自己。 

看似简单的一段话,寥寥数语,但是几乎每一句话的背后都隐含着深刻地道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长大,既然是一个过程,那么它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便存在着波澜起伏,曲折变化,而各个阶段的孩子必然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而一些教育者或者家长们在事情出现时,往往谈虎色变,心生恐慌,进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应对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常见问题,如同刽子手一般,扼杀了孩子的成长,也束缚了孩子的发展,更难以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然而,当我们揭开教育的面纱探求本质时,便会领悟到,好的教育最终要归属于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孩子学习,成长,工作等各种人生中的必然历程,那么,孩子的内在觉醒,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自己管理自己便会显得十分重要,实为重中之重,作为教育者,杨老师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触发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让我们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目标。

书本27页说到

作为教师, 要有平等意识,要把学生看作和自己一样的生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为了生命成长去教育和教学,把语文的位置放在古今中外的历史现实中,放在一个大的文化系统和生命系统中考虑,教育想干什么?语文想干什么?这样就有了方向感。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汉语,更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时空,最后回到自我生命的发展上,不能仅仅局限于考试。只有超越应试,语文课才会越来越有意思。

作为语文老师,我时常挣扎于应试教育和孩子自身发展之间,难寻合适的平衡点,而杨老师的理念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教学的大门,让我们找到了语文教学的行进之路,自然也让教学生涯中迷茫的我看到了指引的灯塔。

书本33页,这样写到

人要过安心的生活,安心的日子才是幸福的日子。在这世界上,人类一切的努力无非是为了安身和安心。安身很容易,一点水,一点粮就能让人活下来,但人永远不能满足于物质,想通过物质找到幸福无异于喝海水解渴。物质的追求如果不化为内心的富足,那不过是精神的贫困。精神的满足才是最终的满足。

陶渊明找到了这种满足,也找到了幸福之本。

杨老师对陶渊明的肯定,也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精神追求的肯定,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杨老师对生命所坚守的精神家园。同时,杨老师也为我们树了一面明净的精神之镜,即只有精神的满足才是最终的满足,进而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喜悦。

杨老师的书,平凡之中透露着睿智,理性,简朴之间又蕴含博大深意,能够有幸拜读杨老师的书,本该反复阅读,耐心学习,洗新自己,但何奈我这一在凡尘生存的浮躁之人,只能寥读,感悟于以上浅薄之见,还望在座各位多多包涵,多多批评。

谢谢大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