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认识
自媒体传播是近五年开始时兴的一种对外宣传模式,很标志性的是推特快速发展后,国内的新浪、腾讯、网易等都曾加入这种“微博客”产品的战争,很多机构、明星和KOL也分别入驻过各家微博,乃至另一个维度的熟人社交的人人网也推出了公共主页用于大V的发布平台。不过随着新浪依靠自身强大的新闻资源整合能力在这场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就在很多人认为:新浪已经成功赢下这场公共社交战争之时。已经在熟人社交逐渐取代人人网的微信发力这个领域,公众号从缓慢增长转变为爆发性增长,以笔者记忆中回忆,至2015年下半年,微信在社交领域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五成,微博此时不到两成。根据笔者朋友当时的说法:微博在三线以下城市的存在感几乎为零。当然,后来微博依靠着强有力的营销和用户年龄下沉,到现在也挽回了不少失地,不过那也是后话了。
课程理解
虽然平台发生了更迭,微博的影响力受到了较大影响,不过微博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黎万强在《参与感》中将微博定义为“社交化媒体的第一站”,笔者实际上非常认同,因为微博有着公众号永远不具备的优势:即时性、广泛性。个人深有感触的还有一点,就是微博的话题是扩张账号影响力极为有效的一种方式,话题既能带来流量,还会产生极为可观的转化率,更重要的一点是,话题的经营成本低廉。
回到课程本身,舜姐在课程中更多的提供给学员一种做新媒体人的工作方法,即内容定位——素材搜集——内容制作——定时发布。在粉丝问题和遇突发性事件上,运营者的处理不受时间限制。在这其中,最难的实际上还是在定位与制作上,以笔者个人观察,八成以上的自媒体(无论是微博、公众号、头条号)定位非常混乱,发布的内容和公司既不符合公司性质,也不结合当下热点。内容质量低劣,抄袭都会把别家的广告一并抄来的尴尬情况。
课后反思
自媒体虽然各家平台着重点不尽相同,不过依旧遵循着“内容为王”的法则。今年以来,随着微博自身开始放开长内容的限制,很多大V的长文也不再是长图或者公众号跳转。但从微博一个平台而言,很多企业机构如果纯粹是获取内容流量,微博可以算得上是最简单的,它不需要刻意寻求关键词已得到精准推荐(尤其在近一年微博开始限流,打乱时间线后,传统的购买推广已经开始失去了原有的效果。),需要的还是细水长流的内容发布以及与别的账号的互动。一个日系音乐的微博发部的一篇关于某爱豆的专访的阅读量可以突破30万,而某圈的撕逼事件原微博阅读量则能超过400万。
回到课程本身,通过课程中的作业练习,笔者还是获取了个人素材库的建立方法,而在内容生产和维护上,虽然练习中没有涉及,不过根据个人的工作经验而言,只要前者能够完善,这里的工作内容就会相应减少。剩下的内容工作还是应该依靠之前文案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前期账号的定位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