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窗”能看见什么?

在河南上课期间,张原老师提议:我们用同一个班级,上同一篇课文试试?张老师是道中高手,但对于这样的“玩课”,我一直也乐此不疲,于是欣然答应。

我们要上的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这是一篇比较有名的课文,已经有很多老师以它来开课,已有无数成功的教案。要想超越,其实已经很难。但是,一节语文课,如果没有立足于当下的学生,没有教师自己的阅读深度,任何机械的照搬照套都只能是没有多少教学意义的事情。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我立足于我的学生和现在的我,一节课一定可以教出我的特色。一定有新的创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每一堂公开课和家常课,只要教者自己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支撑点,一定会上出新的意义。

我们事先并没有商量各自打算怎么上,张老师更是说,你随便上,你想怎么上就怎么上。我上第一节,他上第二节。这是一种教学的自信和智慧。第二节的教学难度将会大大高于第一节上课的我。后来,课堂呈现的时候,令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是,我们都采用了主问题教学,我们都采用了同一个主问题:透过窗,能看见什么?我们都采用了启发式对话教学法。我们的教学常态都是以研究、对话的方式来推进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的课堂都轻松活泼,自由平等,时不时都能掀起笑声和掌声。更重要的一个相同是我们都能从品味文字出发,从文字到内容,再到情感思想。我们在这两节课里既践行了我区“博约”语文的主张,又落实了“帖着文字去旅行。”的语文教学观。

同固然“多”,“异”的存在才是我们这一次教学实践的真正意义体现。

张老师的教学目标主要设计的是:透过“窗”看看作者如何“讲故事”,教学生明白,叙事问题的实质就是“讲故事”,让学生学会如何会讲故事,讲好故事。

我的教学设想是:透过“窗”去认识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张老师的教学高度体现在“讲故事要静心的布局”,细分就是:特定场景的设置、文笔的装换技巧、故事要符合生活的常态。我的教学高度体现在:认识作品中两个人物的善与恶,认识到善恶并无界限,善与恶正是正常人的一体两面。

这两节课是采用了同一个班级,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主问题,也基本是在同一个时间。但张老师的课思考的更深刻,对教材理解的更透。比如他对“突然”这个词的突破,对“他所见到的”这个短语作用的认识,都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还有一点,他在课堂上的“张”与“合”既显示了他对课堂高超的驾驭水平,也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课后,很多学生说:“听张老师的课,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

                                                                       2017年05月17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官方源码下载地址:http://download.csdn.net/detail/liangliang103377...
    有一种再见叫青春阅读 2,050评论 2 11
  • 在一个任务上抓其关键点,做最核心的事,就会有80%做成功这件事的概率 无论生活或者任务,足够简单明了,就有做下去的...
    行者dx阅读 149评论 0 0
  • 昨天萌先森酸中毒特别难受,然后我很担心他,然后因为他昨天不舒服所以没见面,今天他要出来和我散步我担心他身体就说要他...
    凉城曦兮阅读 142评论 0 0
  • 170511 结束了研究生生涯的所有课程。 队内评分让我有些烦躁,总是不能做那个有态度的人让我有一种迷失感。 下午...
    XxXxXxN阅读 193评论 0 0
  • 记得前几天,网上流传了一篇很火的贴文《学会了资本运作,公司倒了》里面描述的那个企业家和生活中碰到到的大多数企业家貌...
    旅行发现家阅读 20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