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园欺凌”成为网络热词,一度“荣登”微博热门话题前三名。全国各地,频频曝出同学间欺负弱小的恶性事件。各种整治、查处、警告、致歉铺天盖地,媒体关注,政府重视,校方紧张,家长愤怒。但学生呢?学生的心绪又是如何?其实,往往我们会对一个事件分析来分析去,站在道义的角度,站在法律的角度,实在不行,又站在心理健康的角度,怎么剖析好像都说得过去。然而,对待当事者,我们却无话可说。
因为,校园欺凌从“根”里说,是家庭教育的重大失误。只有父母最知道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欺负人,会不会被人欺。
不难发现,80后的孩子和85后的孩子有区别,85后的孩子和90后的孩子有区别,以此类推,基本每隔五年,就是一个“代沟”。且不论这个“代沟”好不好,总之,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知道如何大胆表达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了。
我的女儿快四岁了,特别知道约束自己的行为,是非观十分强。一次,我带她到游乐场,在一个游戏项目前排队。一个明显比她大的女孩想站在她前面,我当时没什么反应,觉得一个小孩儿插队就插队吧,不是什么大事。但令我吃惊的是,女儿面露严肃,义正言辞地说:“你应该在我后面排队。”我顿时惊讶,小女孩也被僵在那里。她低着头,委屈地说:“我都五岁了。”但我女儿没有因为对方比她年龄大就示弱,她回了一句:“哼!我都三岁半了。”于是这个女孩羞愧地站在后面排队。没错,正义与年龄、高矮胖瘦无关。只要是正义的,任何人都有权利维护。
这就是个小例子。小孩子最初都是胆小怕事的,因为弱小,所以本能地依附大人,害怕强者。但为什么长着长着,有的孩子就会目中无人、飞扬跋扈;有的孩子就会低眉顺眼、畏首畏尾?除了性格遗传的因素外,就是家庭教育不同所致。
人生第一课是保护自己
作为父母,你可以教给孩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也可以告诉孩子受益惟谦,有容乃大。但是,一定不要曲解了古代圣贤的意思。包容,不等于一味纵容,不等于没有底线地容忍。这是一个度,不好把握。教育的初衷如果走偏了,之后的路如何不歪。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就树立了正确健康的价值观,明辨是非,可以独当一面,用智慧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在他离开家后,你还会担心吗?
保护自己是生存技能,如同骑车开车一样,不会迟早要抓瞎。而这个事实却容易被我们忽略。我们总是倾其所有,尽可能地为孩子包办,认为用“爱”滋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幸福的。但同时我们却忘记了一件事:孩子会长大,迟早要独立面对世界。显然,这个世界并不好对付。
敢为自己说话
我经常对女儿说,在幼儿园,你如果有需求,要大胆向老师提出来。比如:你没吃饱,可以跟老师说,请再帮我盛点儿,而不是选择饿肚子;你在排队上厕所,憋不住了,可以跟老师说让我先来吧,而不是哭着尿裤子;有小朋友故意推搡谩骂你,你可以严厉告诉他,这个行为不好,情况不妙时,立刻请老师帮忙,而不是任由对方进一步侵犯你。我告诉她,在幼儿园,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她需要自己面对愉快与不愉快,而不是站在墙角低声哭泣;需要帮助或者遇到委屈时,不要怕,不要哭,要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寻求老师帮助。因为,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相信老师是公平正义的。
这样教育久了,孩子就懂得了一个道理,在外面,害怕和哭泣没用,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说话才能摆脱困境,保护自己。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孩子自然胆子就大了,曾经的怯懦慢慢褪去,满满都是正义感和自信心。这就是不卑不亢。这也是价值观树立的过程,他知道不能被欺负,自然也知道欺负人是不良的行为,而帮助别人欺负弱小更是为人所不齿。
校园欺凌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三方面互相影响的事件。有不会保护自己的弱者,有擅长欺负弱小的强者,还有一伙儿欺软怕硬的帮凶,然后就发生了各种头破血流的惨剧。坦白地说,这三种人都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卑微的教育造就怯懦者,宠溺的教育造就忤逆者,没立场的教育造就的便是帮凶。
大学校园里也有欺凌
我的大学同学小文,天性纯良,内敛,实则也是个胆小的人,跑到离家1800公里的杭州上大学,从未离开过家的她在初入大学的前两个月,几乎日日以泪洗面。这种坏情绪除了南北差异、气候不适、水土不服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受到宿舍室友的欺负。
四个女生一间屋,天天上演孤立、排挤、嘲讽。女生宿舍一般都会有这样一个被无端孤立的人,这样才能体现另外三人的精诚合作。这个人一般不是太另类,就是太老实。小文便属于后者。初入宿舍,三个室友就以“你是北方佬,我们是南方人”为由,树起了一面墙。
南方的冬天很冷,宿舍没有取暖设备,妈妈为小文准备了热宝。晚上放在被窝里,小文能感受到丝丝家的温暖。一天晚上,小文一只脚刚迈进宿舍门,室友马上就熄了灯,并勒令小文不准开灯,不准发生声音。宿舍的湿冷实在难捱,小文偷偷摸出热宝,蹑手蹑脚躲到卫生间充电。谁料出来时,绊了一跤,热宝摔在地上。室友大骂:“妈的,吓死人啊!”小文悄悄抱着摔烂的热宝上了床,捂着被子唏嘘到半夜。
整个学期,宿舍四个暖瓶的热水都由小文打,休息日为睡懒觉的室友买早餐,晚上上卫生间不准开灯,洗漱如厕必须排在最后......,所有的欺辱,小文都在默默忍受,不敢反驳,就连打个喷嚏都要躲到楼道。
忍耐并没有换来室友的好脸色。忍无可忍之下,小文申请换宿舍。让她没想到的是,换宿舍就像坐过牢、离过婚一样,在新室友的眼中,她是个“有问题的人”。新室友是两个学姐,与小文的相处总是和气里带着阴阳怪气。宿舍中诡异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不是鬼所为,而是人闹鬼。某一天,一个学姐说小文晚上说梦话,继而就是打呼噜,发出的声音令她们恐惧,不能入睡。小文对此很奇怪,但又拿不出证据加以反驳,只能日日向二人道歉。后来,两个学姐越发变本加厉,在说梦话打呼噜的罪名上又加上了鬼神之说,听得小文云里雾里,心理压力逐日增加,使她紧张得失眠多梦。
她开始质疑这件事的真伪。一天,其中一个学姐发给她一条短信,她才得知其实说梦话打呼噜是室友学姐诬陷她的说辞,目的是要把她赶出去。这种杀人不见血的功夫,让小文浑身打冷颤。而这个向她告发秘密的学姐出于同情小文,以发短信的方式劝说小文主动搬出宿舍,免得继续遭受精神之苦。最后,小文还是做了出局者,但并不是灰溜溜地搬出宿舍,而是勇敢地将这个逢人笑眯眯的心机女举报到了系里,经院系查实此事,诬陷小文的学姐接受了处分。
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大学欺凌,没有殴打,没有谩骂,却是折磨精神的冷暴力。面对这种有苦不堪言的排挤,当事人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造成心理阴影。一味的忍耐,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势必还会让施暴者欺人更甚。所以,当你的忍耐成为一种习惯时,自我保护能力便会急速降低。
办公室的主仆关系
多喜,是个人不如其名的女职员,脸上挂着忧愁,眼里透着慈善,一副委屈面相。办公室里五个女人,她是最卑微的那个。许是因为非编制内人员,许是因为性格不活泼,许是因为不够时尚漂亮,总之多喜不被领导委以重任,却被当做使唤丫头。公司规定10点上班, 她被领导规定9点上班,原因是要提前做好办公室清洁工作,烧好热水,煮好咖啡,订好早餐,收好快递。。。
多喜是文员,实则也是办公室杂役、领导仆人外加出气筒。多喜不喜欢这份工作,却从没有想过换工作,一天天挨着日子过。她的口头禅是:到哪儿还不都一样。她除了正常工作,还要负责“伺候好”各位“主子”,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劈头盖脸的谩骂。领导和同事因为漏接一个电话、忘拿一个快递、喝了一口凉水都会朝多喜狠狠瞪一眼,偶尔再呲她几句。她永远是低眉顺眼,再三致歉,然后回到座位低声叹气。
时间久了,多喜习惯了忍耐委屈,大家也习惯了使唤她。多喜没了自信,极度自卑,她开始否定自己的能力,怨恨自己的性格,陷入了身体与心理的亚健康。
我想,多喜和大家都是文员,工作性质相近,怎就落了个杂役的角色。这难道不是性格里的怯懦在作祟,过分的忍耐让她日渐失去自尊和自信,在职场上不能发挥才能,反倒将自己困在井底,无法找到出口。
不难发现,不论是小文还是多喜,都是善良的,也都是被动的。她们习惯了接受外界给予的一切,好的接受,不好的也统统吃到肚子里,嚼不动也不吐出来,非要在肠胃里消化。她们的所为应该与家庭氛围和父母教育有关。在进入学校、走向社会之前,她们一定首先接受了父母的教育,受到了父母的影响。我不知道她们的父母给了她们什么样的启蒙教育,但我大概可以估计她们在幼时或许受到过惊吓、责备、埋怨;或许她的一个小发明被父母所不屑,遭遇冷眼;或许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时,被父母吼了一嗓子,被迫向对方说出道歉;或许经常被父母唤做“听话的孩子”。。。种种这些都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消极负能量的种子,时日一久,失去了保护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能力,反倒孕育出了忍下委屈、趋炎附势、低三下四的奴性。
作为父母,当孩子遭遇不公时,你如果没有正确引导,而是实施了“吼式教育”,或者让孩子咽下苦水,忍气吞声,那么奴性的萌芽就会扎根在孩子心中,伴随他长大成人。直到有一天,他成为被欺凌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