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应该要怎样?

今天看了《朗读者》第三季第五期,节目中讨论了“三十岁”。其中节目最后董卿和白岩松的讨论,给了三十岁的我很多启发。

三十而立。

中国人喜欢给数字赋予意义。在年龄上也有很多的说法:“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似乎在暗示我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应该达成相对应的目标。


那么“而立”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数额可观的存款?是光鲜亮丽的社会地位?是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会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30岁,甚至包括我们自己。

我曾经就是这样来给自己打分的。当我发现自己的完成度很低的时候,就给自己开了一个玩笑说“我有了一个没有立住的三十岁”!

不得不承认玩笑的背后藏着失落和沮丧,也有一些对年龄的焦虑。

直到我听到董卿对于三十岁的解读:“三十而立,它还真不是说三十岁有什么职务、地位,而它说的是在三十岁的时候形成比相对较清晰和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你更了解自己,更了解世界。它是支撑你走向四十岁,五十岁的根本所在”。

“三十而立”是说我们要做到:从之前的感性的生命到之后的理性的生命的跨越。

三十岁它从来都不应该是给自己人生打分的最终时刻,因为还有下一个三十年等着你去探索。

所以三十岁的确很重要。因为它在提醒你,反思之前的三十年,规划好以后的三十年。

不要给年龄贴标签,更不要因为年龄给自己套上焦虑的枷锁。

时间的脚步不会因为我们的焦虑和自我怀疑而停下。

还有很多有趣的人,美好的风景,神奇的故事在下一个三十年等待着我们。


普鲁斯特曾说:时间会起到激励的作用,人生的某些时刻在心中祈愿要达到的目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如果心中长存祈愿,三十岁又怎样?

三十而立,三十而已。

给自己足够的耐心,给时间以生命,给生命以惊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