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 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吸引了许多的读者,改编的电影也颇为成功,经久不衰。如同金庸先生构建中文的江湖世界一样,JK 罗琳在英文世界中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魔法世界。
一大批的小朋友都被这个神秘有趣的魔法世界所深深吸引。很多小朋友读过这套丛书,或看过系列电影之后,心中都有个暗自的期望:在自己11岁生日之后的某一天,一只猫头鹰会不期而至,给自己送来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然而,魔法学校的猫头鹰信使迟迟不来,小朋友也不免心中不甘,暗自告诉自己肯定是近期城市变化大,属于自己的猫头鹰迷路了,还在找自己的路上呢。其实,小朋友们大可不必沮丧,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的奇幻冒险在我们麻瓜的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举例来说,在这个计算机构建的网络社会中,电脑就如同巫师的魔杖,程序就如同巫师的魔咒,程序员就是一个个的巫师,黑客则像极了黑巫师,而不懂编程语言的人则是当代的麻瓜。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套书的受众不仅仅是小朋友,成年人也需要读一读这套故事。好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年龄和心境之下读,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如同少年时读金庸,读的是鲜衣怒马,快意恩仇,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而今读金庸,更读出人在江湖,命如浮萍,无言时不至,但恐岁蹉跎。所以,从今天开始,我想开启一系列的小文章和大家聊聊这套奇书中有意思的一点一滴,如同海边拾贝。这篇文章我想先谈一下魔法道具之厄里斯魔镜(The Mirror of Erised) 。
先说一下这个镜子的名字:Erised其实是Desire(渴望)的反向拼写,这是作者的一个小小的技巧,为了避免大家没有注意到这个小技巧,作者接下来描述镜子顶部的铭文:“Erisedstra ehru oyt ube cafru oyt on wohsi”,其实这行文字也是反向拼写:“I show not your face but your heart desire.”(我展现的不是你的面容而是你的渴望)。
在这样的设定下,这个魔镜展示人们内心深处的最强烈的渴望。在故事中,哈利波特作为一个从小失去双亲的孤儿,在对他几乎没有任何感情的姨父姨妈家长大的孩子,内心最大的渴望就是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可以和自己的亲人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自己站在亲人的身边。罗恩韦斯莱作为家中不受重视的一个男孩,他有5个哥哥和1个妹妹。他的哥哥们都学业优秀,魁地奇球也打得好,他呢,作为第6个男孩,只能用哥哥们剩下来的袍子、魔杖和宠物,他特别希望自己也能得到重视,所以他在魔镜中看到自己成为魁地奇队长和学生会主席。而第一本中的反面人物奇洛教授,则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拿到了魔法石,并献给主子伏地魔。
人类从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外貌,总是想着要把镜子的作用再做进一步的延申,想有一种类似镜子的东西,反映出自己其他方面的情况。所以在文艺中,镜子常常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中国的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中出现过名叫“风月宝鉴“的双面镜子,正面是红粉佳人,是温香软玉,是温柔富贵,是梦幻泡影,镜子的背面是白骨骷髅,是贫穷逼仄,是暗淡无光,是现实丑陋。风月宝鉴比厄里斯魔镜更为残酷,它把梦幻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几乎同时展示给你,软弱如贾瑞在此般对比刺激之下,更无法面对现实,而更愿意沉湎于虚幻之中,最后身死。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若您自己面对着厄里斯魔镜,您会看到什么?不过记住邓布利多的警告:“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千万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