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薛兆丰老师《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笔记(二)

学习薛兆丰老师《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之“第一章:稀缺——为何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一、真实世界/经济学的视角

1、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德国的一位经济学家雷德福,在二战时被当做战俘,投进了德国战俘营,二战结束后,他根据自己在战俘营里的细致观察,写了一篇文章:《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战俘营里都起作用。如果经济学能够解释战俘营里的现象,它就一定可以解释战俘营外的经济现象,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经济现象。

战俘营里经济现象包括:

哪怕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

有交易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价格波动。

有了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战俘营里没有传统的货币,而是用香烟来代替。

有了货币,就有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只要有货币,就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

2、马粪争夺案。

人们谈到公平与效率时,总会说,要么是公平优先,要么是效率优先,二者此消彼长。

凡是经过人类劳动的成果,都是财富;凡是财富,就都有主人;有主人的财富是受法律保护的。要尊重别人的财富,不能见到就拿走。

尊重别人的财富,不能见猎心起,不能顺手牵羊,这是一种普世的公平观,每位负责任的家长都会向子女传授这种观念。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保护产权的努力是会消耗资源的,这种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就越低;社会的道德规范,越是能够帮助降低这种消耗,社会财富的积累就越多。

当我们讨论公平的问题时,背后的含义往往是:这是符合效率标准的。

公平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个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

公平与效率,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3.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比较和选择的学问。

一个人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要把比较的东西拿出来,放在天平两边去比对。而经济学要教给大家的是,在比较的时候,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也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好的经济学家能同时权衡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通过推测得到的后果。是否能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是一个人有没有受过好的经济学训练的重要标志。

每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那些暂时还看不见的,甚至是永远也看不见的因素。

看见看不见的东西,是需要靠想象力的。

4、区分愿望与结果。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人如何致富、国家如何富强的学问。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学始于《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

过去人们认为,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有好的事情发生,一定是好人做的;有坏的事情发生,一定是坏人做的。

但经济学家并不这样想。经济学要研究的,不是“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的问题,而是研究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它要问的是,为什么有时候好心会办坏事。

每当我们看到社会上有各种各样不公平、不如意的现象,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让政府立法,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旦法律通过了,大家就会觉得事情应该画上了一个句号。

经济学家却不这么看。经济学家觉得法律通过了,画上的不是句号,而是冒号。人是有能动性的,在这个新的法律下,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对策。最后事态的走向,会跟我们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而正是这些出入,才是最有研究价值的。

经济学家关心的是,那些出于良好的愿望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会产生那些有害的后果。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相通的地方就在于,它研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济学关心的是事与愿违的现象,而不是事与愿符的现象。

(未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