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1、结合一两个具体案例用你的话描述一下第三法中六个步骤的应用过程
早上儿子闹情绪,说肚子饿,要吃东西。我倾听他:“哦想吃东西呀。”“我要吃肉松!”我把他抱出去了,“吃肉松啊,肉松昨天吃完了!”“我要两罐!”“这样啊!”“我要吃东西!”儿子越说越激动,在我怀里大叫还打我!”当然打得非常轻,我知道他在发泄情绪,我仍旧抱着他,“Don't hurt me。!”“宝宝想吃什么呢?”“我要吃面包!我要吃薯片!”“不可以的,那些东西上火,你不能吃,等你感冒好了可以吃。””儿子还在哭,我还是抱着他。“我不想上幼儿园,我受够了幼儿园!”“这样啊。”“幼儿园的饭不好吃!我不想去幼儿园吃!”这时老公说,不用管他,他昨天没吃完晚饭。我心里很清楚,不能不管他,这会他的情绪还没下来。可是没时间了,该出门了,我帮他把东西收拾好,就带着他出门了。路上,儿子还在哭,说要吃东西。“想吃什么呢?”“我不想去幼儿园吃。”这会他的情绪已经下来很多了。“这样啊,想吃什么呢?”他指了指旁边的肠粉店。这样我带他去吃完了肠粉,再把他送去上学了。
我的需求:不同意孩子吃垃圾食品,孩子的需求:填饱肚子。寻找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儿子去吃肠粉。
今天的案例更像是价值观的冲突。做得好的地方是一直秉着容器的心态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心态很平和,只想去帮助孩子,其他的顺其自然。
2、听完这节课,你的感悟是什么
最最关键的一点是,双方的冲突中一定要弄清楚彼此的需求。当需求明确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清晰明了。
运用PET第三法的第一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了解需求。
从需求出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孩子想要什么,看看可以怎么样满足双方的需要。只要找到双方的需要了,后面想办法解决问题,都变得水到渠成了。
如何找到需求:这个能带来什么好处?好处就是需求
第三法有六个步骤:
①界定需求————通过表达告诉孩子我的需求,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需求。
②头脑风暴,寻找解决办法
③想出办法后,评估哪个办法好
④选一个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办法
⑤执行这个办法
⑥后续评估
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倾听对方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双赢的解决问题,这就是第三法。
第三法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需求,一个是尊重。我尊重我的需求,也尊重你的需求。我相信一定有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办法。
事实上,只要是双方真的在需求上有冲突,就一定能够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的。
如果找不到需求,很可能是需求搞错了,你没搞懂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是这个事情对你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他做与不做,只影响你的心情,并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这种就是价值观上的冲突。
当价值观有冲突的时候,我们就很难界定需求了,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实际的需求,所以价值观冲突有其他的沟通方法。
我们把权威法(惩罚/奖励)叫做第一法,骄纵法叫做第二法,而P.E.T.解决冲突的方法叫做第三法。
第三法怎么解决冲突呢?我举一个例子来说:
有一次,我和孩子玩回来的路上,我忽然想起来我忘了买菜了,所以我就想返回菜市场买菜。
可是孩子不干,他说:“不行,谁让你刚才经过你不买?刚才不买,现在就不能买了!”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有了一个冲突了?
如果听我的,逼着孩子跟我回去买菜,这就是第一法——权威法。如果我搞不定孩子妥协了,不买菜,就是第二法——骄纵法。
那当时我们用的是第三法,怎么做呢?
首先,第三法的时候,从行为窗口上看,双方都在问题区对不对?双方都在问题区,我们既要发我信息表达自己,又要倾听孩子,也就是说需要使用换挡技巧。
孩子说:“不行,谁让你刚才经过你不买?刚才不买,现在就不能买了!”
孩子有情绪我们要倾听孩子,孩子这句话怎么倾听呢?他表达的是什么,是不是他不想回去买菜?
所以我倾听他:“你不想再回菜市场买菜啊。”
豆豆说:“对啊,我都累死了!我的腿都走不动路了,没办法回去了!”
再倾听:“这样啊,真的是累坏了。”
孩子说“嗯”。不说话了,有人一看到孩子不说话就傻眼。这个时候谁在问题区啊?
如果孩子在问题区,我们可以继续积极倾听,也可以沉默。如果我们在问题区,我们就表达。
在这个案例里面,豆豆嗯完以后,他没有情绪了,可是我还在问题区,所以换挡到表达:
“可是妈妈忘了买菜了,如果不回去买,中午就没菜可做啊。”
孩子说:“可是我也很累,我不想回去啊,我不想再走一遍,我走不动了!”
这个时候呢,其实双方的需求已经很清楚了,对不对,我的需求是中午有菜做饭,孩子的需求是休息,不想那么辛苦。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所以我说:
“这样啊,那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能买菜你也能休息的呢”
豆豆说:“那你把我送回家,你再回来买菜吧!”
孩子提出了一个办法,可是这个办法我不能接受,所以我和孩子说:
“嗯,豆豆找到了一个办法。可是我觉得这样的话,我会很累,而且我再回来买菜需要很长时间,那中午吃饭就晚了。”
豆豆说:“那怎么办?你累我也累啊!”
我:“是啊,我们都很累,那怎么办呢?要不你在这儿等我,我回去买菜?”
豆豆:“不行,我不要一个人在这里。”
我:“不要一个人在这里啊,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豆豆:“我不知道,我没办法,反正我就是不回去!”
看起来孩子有点情绪了,不想和我说话了,所以换挡到倾听:
“嗯,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解决啊!”
我说完豆豆情绪下来了很多,不吭气,蹲在那里冥思苦想。忽然豆豆跳起来喊:“我有一个好办法了!我们拿根毛线出来,你牵一头,我牵一头,我有什么事,我就拉毛线,你就回来,这样我也不害怕一个人了,你也可以去买菜了!你看这是一个好办法吧!”
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可是菜市场有点远,毛线怎样才能绕那么远还不影响到别人呢?我们又一起想了好多很有创意的办法,又发现了一家离我们比较近的小店卖菜。最后很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就是运用第三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我们就是通过表达,告诉孩子我们的需求是什么。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需求是什么,然后一起想办法,找一个两个人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的办法。
所以,运用P.E.T.第三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了解需求。从需求出发,看看可以怎么样满足双方的需要。只要找到双方的需要了,后面想办法解决问题,都变得水到渠成了。
第三法有六个步骤:
第一步是就是界定需求,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通过表达说出自己的需求,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需求。
第二步就是头脑风暴,寻找解决办法;
第三步,想出办法之后,就要评估一下哪个办法好;
第四步,选一个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办法;
第五步,执行这个办法;
第六步,后续评估。
这六个步骤其实最主要的就是第一步,界定需求。只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孩子想要什么,想办法什么的,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吗?而且,像想办法这种事情,完全可以丢给孩子去想,他们可比我们有创意多了。孩子自己想出办法来解决,多有成就感啊!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要做好第一步就好了。
而我们生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往往会忽略第一步,直接从寻找解决办法入手。比如,你要回家做饭,孩子要在外面玩,有人就会觉得很痛苦,做饭就不能玩,玩就不能做饭,到底该听谁的呢?哪里会有什么双赢的解决办法嘛!这就是因为我们只看到解决办法,没看到需求的缘故。
而如果我们从需求入手解决就不一样了,
我们要回家做饭————我们的需求是填饱肚子(我们的需求是什么?做饭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就是填饱肚子对不对)
孩子要在外面玩————需求可能是孩子想要妈妈陪/可能是孩子和小朋友没玩够(那么这个好处就好孩子的需求。)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让我们中午填饱肚子,又让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呢?比如,孩子的需求是妈妈陪。怎么做能让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比如,回去先陪孩子玩再做饭/
下次出来之前先把饭蒸好/
叫外卖,玩够了再回来/
或者是其他。
总之,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多,并不是只有回家或者不回家两种方式解决。
我们晚上不吃饭————需求是减肥(不吃饭带来什么好处,好处是可以减肥。不吃饭是解决方案)
但是不吃饭来减肥会伤害身体,怎样可以减肥又不伤害身体健康呢?
比如,吃水煮的青菜/运动健身等,不一定限制在一种解决方案上。
同理到我们的第三法,只要我们第一步,先搞清楚双方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就可以找到很多解决方案,这样就能真正双赢的沟通了。
区分需求和解决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问一问:这个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需求。
举个例子,我有个学员看到老公加班就不舒服,经常因为加班的事情和老公吵架。
刚开始我们问她“老公不加班,给你带来什么好处”的时候,她说没好处啊,我就是见不得他加班。看起来好像是一个价值观上的冲突,可是当我们倾听她以后,她自己说着说着就发现,她真正的需要是想要老公能够陪一陪自己,他们已经有很久没有像样的交流了。
所以,当她把自己的需求告诉老公的时候,她老公立马很感动,说:“其实我有时候不是真的要加班,是害怕回来,我回来不知道我能做什么。我要是做不好,你又会骂我,所以我不敢回来,有时候会故意加班。”
他们当天晚上就进行了很深入的交流,而且决定以后每个周六晚上都要用一个小时来聊天,而且老公也决定要来学习P.E.T.,这样他们这个加班的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倾听对方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双赢的解决问题,这就是第三法。第三法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需求,一个是尊重。我尊重我的需求,我也尊重你的需求,我相信一定有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办法。
事实上,只要是双方真的在需求上有冲突,就一定能够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的。如果找不到,很有可能是需求搞错了,你没搞懂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是这个事情对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他做与不做,只影响你的心情,并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这种就是价值观上的冲突。
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如果他又不要你陪,他自己写自己的,写一个小时与写两个小时,对你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但是你看到孩子磨蹭就不舒服,这种就是价值观上的冲突,你认为他不应该那样写作业。
当价值观有冲突的时候,我们就很难界定需求了,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实际的需求,所以价值观冲突有其他的沟通方法。
文中案例:
和孩子玩完回家路上,我想要折回去卖菜,孩子不干。
孩子说:“不行,谁让你刚才经过你不买?刚才不买,现在就不能买了!”
孩子有情绪,先倾听。倾听后孩子没有情绪了,我还在问题区的话,再换挡到表达。
“可是妈妈忘了买菜了,如果不回去买,中午就没菜可做啊。”
通过表达我的需求,找到了孩子的需求
我的需求是中午有菜做饭,孩子的需求是休息,不想那么辛苦。
界定完双方的需求后头脑风暴,寻找解决办法。
“这样啊,那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能买菜你也能休息的呢?”
孩子提出的方案,我不能接受,再用表达:
“嗯,豆豆找到了一个办法。可是我觉得这样的话,我会很累,而且我再回来买菜需要很长时间,那中午吃饭就晚了。”
豆豆说:“那怎么办?你累我也累啊!”
我:“是啊,我们都很累,那怎么办呢?要不你在这儿等我,我回去买菜?”
豆豆:“不行,我不要一个人在这里。”
我:“不要一个人在这里啊,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豆豆:“我不知道,我没办法,反正我就是不回去!”
孩子有点情绪了,换挡到倾听:
“嗯,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这个问题确实是很难解决啊!”
豆豆“我有一个好办法了!我们拿根毛线出来,你牵一头,我牵一头,我有什么事,我就拉毛线,你就回来,这样我也不害怕一个人了,你也可以去买菜了!你看这是一个好办法吧!”
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可是菜市场有点远,毛线怎样才能绕那么远还不影响到别人呢?我们又一起想了好多很有创意的办法,又发现了一家离我们比较近的小店卖菜。最后很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