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生活影响着一个人的心境
影片中的男人基曼,一个50多岁的男人,他的生活是最平凡的,喝酒,打牌,做小时工,照顾自己的菜园,然后去集市卖菜,过着清苦的生活,像我们多数人,浑浑噩噩的,没有目标,只是活着,但他的童年无爱和受嘲笑的生活导致他其实很自卑,很苦闷,他认为自己是男女交欢后的累赘,同时他还是一个温暖的人,也很细腻,给公园上的每个鸽子起名字,他把鸽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每天给他们喂食,静静的看着它们,我想他是一个渴望成为父亲的人,但是他的自卑告诉他不能,因为他无力养孩子。而且他还有一个疯癫的母亲,他认为自己在母亲眼里永远无所谓,而且也没有父亲,自己是个很可怜的人。一个没有被爱过的孩子也不懂得爱自己和给别人爱。
温暖会唤醒一个人的灵魂,会改变一个人的习惯。
当有一天,基曼在公园遇到了95岁的玛格丽特在朗读,他很诧异,也很好奇,老太太那柔情的眼神和瘦小的身材,穿着得十分优雅,精致,手里拿着一本书,与他交谈一番后,基曼期待与她见面,之后的每个周日的午后都在此等候玛格丽特,听她朗读,她把文字变成了自己的画面,他喜欢上了这种气氛,陶醉在其中,他想自己变成一个文化人,也会将书中的文字应用在日常的交谈中,开始他的朋友笑他的话与当下格格不入,很多字都不认识,老人赠送他的字典,让他觉得自己好无知,于是有了放弃的想法,他来到了老人的敬老院,看到老人屋子里的书,看到了老人说自己的眼睛快要看不见了,不能再给他读书了,他很震惊,之后他来到了书店,买给自己第一本的短篇小说,并且在女友的帮助下,每晚都阅读,之后他再读给老人。
作为一个50多岁的人,很多人的态度是土埋半截了,不再谈理想,不再谈生活质量,而就是混日子,得过且过。但是影片中的基曼告诉我们,人只要活着,每一天都是开始和希望。当得知自己要当爸爸了,他是高兴的激动的,而非是忐忑不安和拒绝的了。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
当玛格丽特说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基曼是不认同的,他认为可能是恶果,因为他就是这样认为自己的,而且妈妈从来都是谩骂他,不理会他,不过当妈妈死了那一刻,他有了书中说的那种感觉:“当你总是在妈妈的坟前恸哭的时候,就像是一只被遗弃的狗”,就算自己的妈妈再不堪,再不爱自己,毕竟是自己的妈妈。当他去看妈妈的遗嘱时,得知妈妈不是房子的房客,而是房主,并且将房子留给了儿子,看到妈妈留给他的盒子里装着爸爸妈妈的合影,还有他婴儿时期的奶嘴、脐带、衣服等物品的时候,他知道妈妈是爱他的。
是的,孩子一定是父母爱的结晶,只不过有的时候是父母爱的不够久,才导致结晶变成了累赘吧,但是作为妈妈,一定会想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只是很多时候万不得已吧。
最坚定的友谊便是书籍
现在有读书无用论,这是空虚的人所持有的理论,读书不会马上带给人成功与物质财富,可以会使人精神愉悦和富足,书是最真挚的朋友,不论把它闲置多久,当你想起它的时候,他依旧带给你快乐,有了它,就没了孤独和寂寞,就像玛格丽特,一生与书为友,哪怕疾病缠身,哪怕身无分文,但她都是那样的温文尔雅,闹中取静的阅读。不但书籍是朋友,也可以以书会友,玛格丽特和基曼就是书友爱情,我爱你不仅仅是男女的简单爱情,不是激情和火花的碰撞,而是一种平静的、幸福的、富足的友爱情谊,当玛格丽特的侄子不再照顾玛格丽特的时候,基曼带着玛格丽特“私奔”了,我想玛格丽特的晚年一定是无比的幸福和安详的。
阅读不一定发生在亲子之间,其实更提倡一种全民阅读,并且夫妻之间也会有睡前阅读,彼此成长,共同进步。让读书的习惯深入到我自己的生活中,每天给自己规定读书时间,让这种习惯伴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