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新突破!四川盆地惊现万亿方级新气田

川南珙县的晨雾还未散尽,钻机轰鸣声已穿透山谷。42岁的钻井队长老周蹲在操作台前,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7300米,这是“川南1井”钻达的深度。当泥浆泵的压力表指针稳稳停在设计值时,他抹了把脸上的泥浆,冲工友喊:“成了!这口井,咱们压开了!”

没人想到,这声“成了”会在2025年夏天掀起一场能源地震。经自然资源部评审,四川盆地东南部新发现的页岩气田储量突破1.2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已探明页岩气储量的38%。国际能源署(IEA)连夜更新报告:“中国页岩气开发,正式进入‘黄金时代’。”

但在老周的记忆里,十年前的川南山区可不是这样。“那时候打井,钻头卡在石头缝里是常事,老乡骂我们‘破坏风水’,专家摇头说‘这石头里没气’。”他指着窗外层叠的灰岩山体,“谁能想到,这些‘硬邦邦’的石头缝里,藏着能让14亿人暖起来的‘气宝宝’?”、

第一章 藏在石头缝里的“能源密码”:四川页岩气凭什么“逆袭”?

要理解这个万亿方气田的分量,得先弄明白:页岩气到底藏在哪?

它不是传统天然气——不是松散砂岩里“自由流动”的气体,而是被锁在致密页岩层中的“囚禁气”。打个比方,就像把气体塞进一块浸满水的海绵,要把它挤出来,得用“水力压裂”技术:在地下2000-4000米处钻水平井,再用高压泵注入数百万升水和陶粒,把页岩层“撑”出无数裂缝,让气体顺着裂缝“跑”到井筒里。

但四川盆地的页岩气,比美国得州、四川长宁-威远等已开发区块更“难啃”。这里的页岩埋藏更深(平均3500米以上)、渗透率更低(气体流动像“挤牙膏”),还夹杂着大量石灰岩、白云岩,压裂时容易堵塞裂缝。“别人的页岩气是‘松软蛋糕’,我们这是‘石头蛋糕’。”参与过12口页岩气井设计的工程师陈敏说。

那为什么现在能突破?答案藏在“十年磨一剑”的技术迭代里。

2015年,长宁-威远区块打出第一口页岩气井时,压裂成功率不到60%;2020年,涪陵页岩气田研发出“脉冲射流压裂”技术,成功率提到85%;到2025年,川南珙县区块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技术,直接让裂缝延伸长度增加3倍——二氧化碳在高压下变成“超临界流体”,既能像水一样造缝,又能在地下降解,比传统用水压裂节水70%,还避免了地下水污染。

“现在的压裂液里,我们加了自主研发的纳米材料,能‘精准定位’页岩层的薄弱点。”陈敏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2000组压裂参数,“就像给石头蛋糕切刀,刀要薄、力要准,才能让气体‘顺顺当当’跑出来。”

第二章 从“气荒”到“底气”:这个气田如何托住14亿人的“烟火气”?

万亿方页岩气的价值,要先算“民生账”。

2022年冬天,全国多地出现“气荒”:LNG(液化天然气)价格暴涨至每吨8000元,北方农村的壁挂炉用户排队等气,医院、学校不得不启动备用供暖方案。而四川作为“西气东输”重要源头,当时天然气外输量已占全国1/3,本地民用气却因开采成本高、产量不稳定,一度面临“保供压力”——老周所在的珙县,冬天连澡堂都不敢全开,怕“气不够用”。

新气田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的埋藏层位与长宁-威远、涪陵等主力页岩气田形成“三角互补”:长宁区块产量稳定但增速放缓,涪陵区块渗透率高但埋藏较浅,川南珙县区块则像“战略储备库”——深度适中、储量集中,单井日均产量可达30万立方米(是普通致密气的3倍),能连续稳产15年以上。

“我们做过测算,这个气田每年可满足4000万户家庭的用气需求,相当于少烧12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00万吨。”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李阳说,“更重要的是,它让四川盆地的页岩气年产能突破500亿立方米,占全国页岩气产量的60%,彻底扭转了‘西气东输’中‘川气东送’的被动局面。”

更关键的是,它为“双碳”目标提供了“硬支撑”。中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需要在未来10年内替代1/3的煤炭消费。而页岩气的甲烷含量高达95%以上(比煤层气高20%),燃烧后仅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目前最清洁的化石能源之一。

“以前我们说‘煤改气’,但气从哪来?现在四川的页岩气,就是‘煤改气’的底气。”李阳指着墙上的全国天然气供需图,“到2030年,这个气田预计贡献1/4的川渝地区天然气供应,让成都、重庆等城市的冬季供气保障率从85%提升到98%——以后冬天洗澡,再也不用裹着被子等气了。”

第三章 突破背后的“暗战”:页岩气开发,中国如何“弯道超车”?

但页岩气的“黄金时代”,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十年前,美国页岩气革命曾让全球震惊——通过水平井+水力压裂技术,美国从“天然气进口国”变成“净出口国”,天然气价格暴跌60%。而当时的中国,页岩气开发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地质条件复杂(陆相页岩比美国的海相页岩更硬、裂缝更少)、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压裂设备、钻头被美国公司垄断)、开发成本高达每立方米3元(是美国成本的2倍)。

“那时候去美国考察,人家说‘你们的石头太硬,根本压不开’。”陈敏回忆,“但我们不信邪——美国的页岩是‘海相页岩’(海底沉积形成),中国的页岩多是‘陆相页岩’(陆地沉积形成),成分更杂、裂缝更少,但我们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种“集中力量”,体现在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上。

压裂设备曾是“卡脖子”环节:美国斯伦贝谢、哈里伯顿的设备垄断全球,一台压裂车售价高达3000万元。2018年,中石油联合国内12家企业攻关,研发出“智能连续油管压裂车”,不仅把价格降到1500万元,还能根据地层自动调节压力,故障率比进口设备低40%。

钻头技术更“争气”。四川盆地的页岩层含大量石英砂,普通钻头钻100米就要换刀片。2023年,成都某企业研发的“金刚石复合片钻头”,在川南珙县区块打了口试验井,单只钻头钻进3000米仅磨损5%,寿命是普通钻头的5倍。“现在我们的钻头,连美国油田都来买。”企业负责人老张笑着说。

更值得关注的是“模式创新”。过去页岩气开发是“单打独斗”,现在四川探索出“央地合作+农户参与”的新机制:中石油负责技术和资金,地方政府协调土地流转,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在珙县,当地农民老王把2亩地租给气田,每年拿租金8000元,还在压裂队当操作工,月工资6000元。“以前种玉米一年赚不到1万,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2万多。”他指着山脚下的气井,“这铁家伙,真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

结语:页岩气革命,不止于一口井

站在川南珙县的观景台上,老周望着远处的钻机群,手机突然震动——是女儿发来的视频:“爸爸,今天老师说,我们用的天然气来自四川的‘石头缝’,特别厉害!”他笑着回复:“等你长大,爸爸带你去看‘会产气’的石头。”

这或许就是页岩气革命的最好注脚:它不仅是一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更是一场关于“技术突围”的国家叙事——从“跟跑”到“并跑”,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它也不仅是工业领域的突破,更是民生福祉的提升——让每个家庭在寒冬里多一分温暖,在蓝天保卫战中多一分底气。

正如李阳院长所说:“页岩气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当我们能自主掌控地下万亿方的‘绿色气库’,所谓的‘能源安全’,就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握在手里的底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