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小小的我》易烊千玺会看这本书?

为什么《小小的我》易烊千玺会看这本书?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小小的我》电影里(易烊千玺角色)刘春和在教培机构试讲课程时讲到的诗歌。

清代大才子袁枚所作。赋予苔的人格化,虽然渺小几乎不被人看见,也如牡丹花一样绽放得炙热。勇敢去活出苔花鲜活的“花”生。

诗歌也即这部电影的灵魂。

普通,渺小,不被人看见,尽力活出了自己平凡又鲜活的一生。

这也是《斯通纳》这本书主人公的故事。

电影里刘春和是想读师范学校的,想去当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

斯通纳则也是做了一辈子的教师,默默无闻,不被人知晓的平凡大学教师。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

这本书的封面就有这样的宣传文案。

这本书开篇第一页也有这样的描述——

威廉·斯通纳是1910年进的密苏里大学,那年他十九岁。求学八个春秋后,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拼杀犹酣的时候,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拿到母校的助教职位,此后就在这所大学教书,直到1956年死去。他的职称始终没有升到助理教授以上的级别。修完他的课后记忆犹新的学生寥寥无几。他死后,几位同事向学校图书馆捐赠了一部中世纪的文献手稿,权当对他的纪念。这部书稿也许还能从珍稀古籍典藏库里找到,书上写了段题记:"敬赠密苏里大学图书馆,以缅怀英文系的威廉·斯通纳。诸位同仁谨记。"

如果偶尔有学生碰巧看到这个名字,也许会纳闷威廉·斯通纳是谁,但促使他探究的好奇心顶多止于提个漫不经心的问题。斯通纳活着的时候同事对他并不怎么尊崇,现在几乎绝口不提了。对年纪稍长的同事来说,他的名字意味着让人想起等待大家的那个最后结局;在年纪更轻的听来,这个名字不过是勾起毫无意义的过去的某种声音而已,而且没有什么共性可以跟他们本人或者自己的职业联系起来。

《斯通纳》讲了平凡的普通人一生的故事。作者在开头就强调这是小说,虚构的,没有任何人物为蓝本,可是看着看着,大多数人就能看见自己了。

斯通纳,农场贫苦家庭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就干大量农活,读了高中,后来是有了去农学院读书的机会上大学了,哥伦比亚的大学新设了农学院。读了大学,后来在大学工作,追求到了伴侣,成家生娃了。

所幸躲过了一战二战,没有像他的一些同事学生一样热血沸腾地冲到欧洲战场,保全了性命,一辈子教书,没啥事业企图,没啥学生记得他,走过了平平淡淡的一生。

当然中途也经历了和学校女学生的小插曲故事,但爱已成往事,最终他还是回归了家庭,工作到退休,退休不久后就与死神见面了。

这本书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不可能像《战争与和平》一样浩大跌宕。写尽的全是普通人的一生,而普通又不太普通。有句话说的是用尽全力过了平凡的一生。

斯通纳度过了平凡的一生,正如世界上大多数的渺小人类。电影里刘春和身患脑瘫疾病,从小受折磨,也想活出他小小的人生,想像普通人一样生活,想去读师范当一位老师,想过自己平凡的人生。甚至在他的梦里,他是健康的少年,他在向前奔跑……

所以说,斯通纳是你也是我,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写照。而刘春和在竭尽全力地想要活出普通人的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