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问:
有没有一本书,是中国人必读的经典,且能让人受益终身呢?
答案肯定是《论语》。
小到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大到修身立德、治国理政。
这部儒家思想的经典语录,道尽了为人之道、处事之道、成功之道。
被人误解时,它会开解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情绪失控时,它会提醒我们:“不迁怒、不贰过。”
安于现状时,它会警醒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团队合作中,它会告诫我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面临选择时,它会指点我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字字珠玑,语语省人,《论语》堪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经典中的经典。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关于《论语》的解读。
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作为四千万会员的首席领读人的樊登,更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和“二十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勇敢地接过了这只儒家文化的接力棒。
《樊登讲论语》无意于学术上的辩论,而是将论语与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今天的生活紧密链接。
正如樊登所言:《论语》几乎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烦恼。读论语,能够让我们真正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性格底色,拥有文化自信心。
捧读《樊登讲论语》,仿佛那位千年圣哲正从书卷中拈须走来,“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耳提面命之下,令人如沐春风、茅塞顿开……
抚触教育痛点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一《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一《论语·为政》
君子不器。一一《论语·为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一《论语·为政》
有教无类。一一《论语·卫灵公》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一《论语·述而》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教育话题冲上热搜,很多代表建言献策:“中小学生减负”、“培养学习兴趣”、“学生要全面发展”等等热词屡屡被提及。
殊不知,早在两千多年前,当下的教育痛点就已被《论语》一语中的:
或许会有人说,学习实苦,为什么孔子会说“不亦说乎”呢?之所以问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只是在“学”,而没有“习”。“学”是明白知识,“习”是要不断的应用,不断地尝试、实践。
试想一下,我们的教育如果能多注重尝试、实践,把教室拓展到阅览室、实验室、音乐室、操场,大自然……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反思,何尝不会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呢?
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如何解决?答案仍是:学而时习之。
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应用和内化,从而找到其中的快乐。培养终身成长的心态,就是要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习,去体会其中的乐趣。
然而,孩子学习的快乐正在被缺乏科学量化的繁重作业负担渐渐剥离。为了应付海量作业,中小学生牺牲睡眠时间,手机搜索答案,乃至产生厌学、弃学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学生成了作业机器,“学而不思则罔”,何来举一反三、高效学习?民族的未来又何谈科学创新?
《论语》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君子不器”这句话是最具人文主义色彩的。孔夫子倡导,人要有人性,要做一个可以全方位发展的人;这与当下教育提倡的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是十分契合的。
翻一翻华为重薪聘请的天才少年们的履历,他们不仅仅是本专业上的翘楚,几乎都兴趣广泛,全面涉猎:一边操控计算机,一边玩建模、演讲、健身、运动……
这就是“君子不器”,一个人没有变成固化的状态,没有沦为一个脆弱的器物,而是活成了一个丰满的、生动的人。
让教育回归初心,让教育保持温度,是《论语》留给后人的隽永教益。
打破社交壁垒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一《论语·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一《论语·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一《论语·学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一一《论语·为政》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一一《论语·季氏》
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一《论语·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一《论语·卫灵公》
可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一《论语 ·卫灵公》
现代科技让人际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有不少人可以在社交网络上谈笑风生,而在真实世界里却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有效沟通,甚至不少人还患有社交恐惧症。
当然,那种不辨良莠、耗时耗力的广泛社交行为更是过犹不及的。
如何打破现实中存在的社交壁垒,构建良性的、有效的人际关系?《论语》中关于交友以及为人处事之道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借鉴价值。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我们常常会为自己与亲人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合作伙伴的关系……而焦虑。
其实,焦虑的本质是一个需要自我检讨的过程。
就像书中所说:“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把焦点放在对方的过失上,而是放在充分自省、改造自我、提升自我上;渐渐地,你会收获一个自信、从容、通达的自己。
关于择友、交友的标准和原则,《论语》也早已为我们呈现了一份最佳参考:
孔子说,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有三种,而损友也有三种。
“友直,友谅,友多闻”,指朋友正直、诚信、见多识广,这三类是有益于自己成长的朋友。反之,那些过度谄媚、口是心非、巧言令色的三类人,就是损友。
生活中,我们很难抗拒这样的诱惑——便辟、善柔、便佞之人对自己的各种奉承和或夸赞,甚至会不自觉的就认同、亲近他们。实际上,这样的朋友对你的成长毫无意义。
而益友在你做对时,能给予你足够的肯定,能看到你的闪光点,欣赏你,促使你更进一步;在你做错事的时候,能及时帮你指出来,而且会用建设性的方法跟你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交到一位好的朋友,相当于找到一面清晰的镜子,能将自己的优点、缺点都显现出来,从而促使自己改正错误,不断成长。
人际交往中,如何掌握沟通的技巧?《论语 卫灵公》篇呈现出精彩的示范:
其中有一则描述了孔子接待乐师师冕的细节。师冕是盲人,他去见孔子时,孔子迎出来。到了台阶前,孔子小声提醒他“这个地方是台阶”。就座时,孔子告诉他,现在要入座了。所有人都就座以后,孔子为师冕逐一介绍大家的方位。
这些细节简单、自然而友好,让师冕充分感受到了孔子发自内心的尊重。
《卫灵公》篇还记录了孔子与人谈话的分寸拿捏:
子曰:“可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在这段话中,孔子直接给出了结论:要既不失人,又不失言,该说话的时候,该指出别人缺点、指出不同意见的时候,一定要坦然相告;一旦发现情形不对、环境不允许、对方跟自己不是一路人,则要学会闭嘴。
此种智慧,需要经历漫长的修炼。
打破了社交的壁垒,建立了良性的人际关系,你的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加顺遂、坚定。
读《樊登讲论语》,
不仅读到了先哲睿智的思想、高远的境界,
也读到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
它不仅还原了《论语》的原汁原味,
更赋予《论语》在这个时代新的生命。
掩卷回味的那一刻,
幸福,已悄然而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