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遇到第二个写作命题就着实让我犹豫了一下。
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学生时代会轻易被某篇课文所打动。而现在,我们抱着大堆的理论工具书、从鸡汤打到鸡血。并不是说我否认了阅读它们的意义,相反我很感谢这些年它们带给我的力量。是我的心态逐步在改变:我不再寻找那些打动人心的文字,而是透过这些文字努力去吸收我想要加速学习到的东西。可能这两者并无矛盾,只是我的选择愈发急功近利了。所以现在我有很多喜爱的书籍,但是遗憾的是我并不能逐一记得作家们的名字,只能在读书笔记里看到那些我摘录过的星星点点的收获。
好,那么我们回到正题。幸运的是,让我回归初心的,恰是在今天,在写作之前。傍晚,在我和孩子们分享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花的学校》时,原以为这些以荷兰语为母语、并不能够轻松理解汉语且有着跨文化思维的孩子们,主动要求看了课文朗读视频,然后大家惊喜连连地呼喊着:“我好喜欢!”“我好感动!”。其实那时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明白孩子们是不太懂那些词句的,但是他们直接透过了文字找到了情感的共鸣。那一刻,我恍然明白了学生时代,我们对一些文字的痴迷可能是一种出于本能却最纯粹美丽的冲动。也许语言的积累可以让我们瞬间明白作者的字里行间,老师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意图,绘声绘色的朗读也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感悟,但是那一份情感的相通,始终是我们最初感受到且无可替代的。
关于这篇文章,我想分享某两段给大家: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对,这位作者就是泰戈尔,文章出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当我读到他的文字,忍不住翻出原版细细比对琢磨,而并不只是想要研究他的文法。我想要成为一名这样的写作人,他只是在静静地纯粹表达着自我,却有无数人跨着国籍和年龄向他走来,目光惊喜相碰,或是给了他一个隔空的拥抱。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却有了相同的一瞬心流。
我仿佛找到了当年某次语文大考,整个年级里只有一个孩子在填空题里写下了正确答案《飞鸟集》而得到表扬,却并不知道《飞鸟集》详细内容是什么的默默羞涩。还好孩子是同一个孩子,作家还是同一位作家,情感还是当年的情感。我很幸运,在今天又一次走近了同一位作家,并踏上了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