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此刻,高考成绩出炉后举国上下无不关注,高分的荣耀时刻在社交媒体上霸占热榜,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俗话说“考的好不如报的好”,这句话在当下显得尤为深刻。考分的胜利,只是起跑线上的短暂领前,而选择专业和院校,则关乎一生的轨迹。
分数是寒窗苦读的果实,每一分都凝聚着考生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与汗水。当分数成为定数,专业的选择便开始考验家庭的实力沉淀和人脉的广度。一些拥有资源的家庭或许会通过各种渠道,为自己的孩子谋求一个更好的未来,至少可以借助独有的信息资源,在报志愿的过程中占据了先机。
对于那些考的算不错,却缺乏足够家庭支持和人脉关系的考生来说,这个时期可能充满了焦虑和迷茫,最终大概率只能用分数去选取一个和分数匹配的专业。我不知道为什么农村的考生包括我也是一样,会莫名其妙的喜欢上心理,法律,哲学这一类理想中的专业,听我一句劝,农村考生,如果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自己也没多少野心的话,不会报就尽量选定向师范和医学,以后回到县城或者乡镇,幸福感比在大城市高多了。定向是国家的投入,为了获取回报总会给你弄份工作,医生苦是苦毕竟没有经济衰退周期。
至于我,我想做小县城的猪,不想做大城市的狗。现在却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