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一笑,赞恩,这是给身份证拍的,不是给死亡证拍的!”《何以为家》影片最后,赞恩终于笑了……这部电影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十岁的孩子拿起屠龙刀和这个拥有恶龙的世界搏斗的勇气。
《何以为家》是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的作品,她以情感赋予镜头,以身世寄寓作品,她将深思留给观众,在我眼中所谓的好的作品,不外如是——用自己仅存的力量在黑暗中大声呼喊,让同样寻找希望的微光知道自己的坐标,微光吸引微光,可以让生活不那么难过。
《何以为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中东。故事的主人公叫做赞恩,他只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住在贫民窟里,拥挤、吵闹,肮脏,面对着父母永远无休止的埋怨与争吵,还要照顾着弟妹,他是难民,没有护照,不能去念书,即使是这样的生存困境,他还是可以拉着他最心爱的妹妹萨哈去屋顶上敲着鼓,唱着歌,看日落。那温暖和煦的阳光照在妹妹脸上,萨哈的笑容与歌声是他的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赞恩最讨厌一个叫做阿萨德的人,这个恶心的人对萨哈有着不良的企图心,他十岁,但是他看得很清楚,比他的父母还要清楚。他想尽了一切办法,隐瞒妹妹已经发育的事实,为她洗内裤,为她偷来卫生巾,警告她远离阿萨德,他甚至想赚到钱,带着妹妹一起远走高飞,可是,他可恶的父母,恶心的阿萨德用两只鸡就断送了萨哈的一生。
赞恩在妹妹被卖给阿萨德以后,他离开了这个没有萨哈的家,之后他遇见了泰斯各特和她可爱的孩子,即使泰斯哥特的生活环境比他原先的贫民窟还要差,他还是在这里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与阳光。然而,赞恩的命运太会和他开玩笑了,泰格斯特被移民局发现后被逮捕入狱,十岁的赞恩带着泰格斯特的孩子开始了寻找她的历程,他卖过毒品,去领过救济品,流落过街头,和混混打过架,可他却从未想过丢下这个和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最后,实在是要饿死了,在被欺骗的情况下,他才将这个孩子卖给人贩子。
赞恩回到家想要拿证件,却意外得到萨哈已经被阿萨德害死的消息,他恨死了这个人,拿起刀子就往外冲,最终他捅伤了阿萨德,也锒铛入狱。在他得知母亲又怀了孩子后,向自己的父母提起诉讼,请求是养育不好孩子,那就不要生下孩子。于是这个故事才被世界看见。
01《何以为家》它讲述的仅仅是一个不幸孩子的故事吗?
徐峥说《我不是药神》的成功不在于票房冲了多少亿,而是在电影之后有一个人私信他:“我一直留学在外,回国后第一部影片看的是《我不是药神》,当时只觉得感动和好看。而第二天我被查出患有白血病。而当时格列宁刚刚被纳入医保。我很感激您,我想很多白血病患者都是如此。”
我们常常说上帝是公平的,因为他赋予了我们相同的时间、生命与世界,可是上帝从不仁慈。所以,《何以为家》不只是在讲述赞恩的故事,不只是导演个人经历的折射,是在为那些被世界遗忘的孩子们发声,让世界听到和看到在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下,还有人在地缝中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也许,叙利亚的战乱、中东下层人民的贫苦,我们身为一个个体,有心想帮,却无力相助,但是我相信,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十根、千根、万根筷子就足够坚韧了,当我们都为那个角落投射一丝目光时,也许那里就有了些许不一样了吧。
当然,一部电影的意义绝不是在于呈现苦难,让生活变得可怕,恰恰相反,电影在上演艰难时,我们会更加直观的看见艰难中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就好比赞恩想带走妹妹时,即使钱不够也让他上车的大巴车司机,好比赞恩离家身无分文却给他买饮料的陌生人哥哥,好比收留他的泰格斯特,或者是恨死家人却不忘给母亲买药,颠沛流离却仍未放弃约纳斯(泰格斯特的儿子)的他自己。其实我们在各自的生活中有着属于自己的悲惨,但是我们都比自己想象中坚强与善良。
02《何以为家》它仅仅反映的是教育子女的问题吗?
“你以为我儿子捅了人,我很高兴吗?这一次可不能把错赖在我们身上,我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这怎么是我的错吗?我要是有选择的余地,我比你们做得还漂亮。”这是在庭审过程中赞恩的父亲说的一句话。乍一听,我们应该去唾弃这位懦弱,推卸责任的父亲,可是我们细细想来,好像这位父亲真的没做错什么,因为他信奉存在即合理。他说了他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赞恩的母亲也是像萨哈这么大的时候就嫁给了他,这么多年也就过来了,其实他周围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走的相似的路子,他的眼界、能力与思考都不允许他跳脱出当下的环境去看透一些事情的对与错。
所以,“昔孟母,择邻处”传唱千年的故事是有道理的,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对于这个人一生的看世界的方式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幸运可也不幸运的是,在这个糟糕的生存环境里,赞恩可以在十岁的时候就有着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沧桑与通透,让他处于谷底时,触底反弹,去向这个约定俗成的社会发出挑战。
身为子女,十六岁以前我们对于世界的印象来源于父母,十六岁以后就来源于自我教育,赞恩从一出生就被不幸紧紧包裹,可上天赋予了他最珍贵的能力,即自我教育的能力,让他可以脱离父母的成长模型,自己成长的更好。
詹青云在《奇葩说》中有一句话:“其实父母这个身份是最需要考试的,因为孩子像一面镜子,它在反映着这个家庭的真实。”所以身为父母,在子女面前更应该谨言慎行,父母行走半生,好的坏的都是自己命定的要经历的,子女刚开始踏上人生这条路,即使父母拼尽全力,也不可能复刻一条完全一模一样的路,让孩子再走一遍,更不可以将自己的不幸让孩子替你承担。抚育一个孩子,父母需要时时刻刻清醒,时时刻刻自我教育,不要画地为牢,将自己的幸福与孩子的一生都牢牢的困在生活的黑夜里。
零零总总,我见过不少的家庭悲剧,受伤的总是孩子。成年人的苦楚纵然不好解决承担,可是悲剧一旦发生,孩子柔弱的肩膀将要扛起两个成年人的悲欢,这不公平。赞恩、萨哈与其说在给阿萨德打工,不如说是在为父母的生活搭梁建屋。赞恩的父亲还在庭审中说道:“他们有人说,不生孩子就没有指望,还有人说孩子能给我们支持,让我们能挺起腰,可我的腰都累折了,生不如死,现在还要蒙羞。”他对于孩子的定义,也许是很多人对于孩子的理解,可是“孩子”的名词解释真得只是这样吗?纪伯伦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对于“孩子”的定义也许更加恰如其分:“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03《何以为家》仅仅是在演绎一个孩子自我救赎的历程吗?
赞恩这条自我救赎之路走得太不容易,与其说他是在救自己,倒不如说他在拯救母亲肚子里那个未出生的孩子,或者说是所有的父母“生而未养”的孩子,“生而不养”是赞恩遭受的最大的苦难,他想要止痛苦于未发之前。
赞恩有很多兄弟姐妹,生活已经过不下去了,为什么母亲肚里的孩子还要被寄予希望,来到人间受苦受难呢?其实“生而不养”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战火纷飞的中东,世界上很多地方也有这样的问题发生,比如说我们国家的一些落后地区,越穷越生,甚至是一个家庭没有男孩子就要一直生,直到有男孩子为止。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家庭的孩子是带着父母想要改变生活的执念来到这个世间的,他们认为生下女儿可以拿彩礼,生下男孩儿可以拥有壮劳力,这样在晚年时,父母可以轻松一些,如此循环罢了。且不论这样的论断的对与错,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究底还是源于贫苦,或者说是甘于贫苦。魏晋王粲有一首《七哀诗》,诗中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王粲走在路上,有一贫苦妇人遗弃了自己的孩子。问其原因,却得到了一个戳人心的回答:“实在养不活,还不如放在路边,也许有一个好心人领养呢?”贫苦生活多是苦难,苦难让伦理道德就此垮塌。其实,大环境是什么样?身为普通人真得是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选择,选择在千疮百孔的生活里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故事的最后,赞恩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善意,他们一家也脱离了痛苦的泥淖,在新的地方展开了新的生活。在童话故事中,不论是王子、公主还是骑士,他们前期一定会遭受许多磨难,结局一定是幸福完满,可是,生活不是童话故事,有可能即使我们迈过了每一道坎坷,却仍然不能收获一个happy ending ,可我们不是仍然要凭着一腔孤勇,一条道走到黑吗?在这条道上,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