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一本书《那些年,那些城》发现里面写金庸先生的文字写的很好,说起金庸先生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大家也都看过金庸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当年可能是风靡一时。可是谁知道金庸先生的作品中蕴含了那些哲思呢?一件好的作品不在于语言文字之精妙,结构思想之构造,而在于的是中心思想的高尚。金庸先生的小说之所以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的,当然他的文笔与思想也是别具一格。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了中国文化的气息,分别集儒,道,佛三家思想之大乘写出来的文章怎么能不好呢?下面一起走进金庸作品的一生:
1.金庸的早期作品
金庸早期的作品当中都有一种为国为民的情怀,都是以解决国家兴亡为主线,书中的英雄都是在国家危难,天下生灵涂炭之际挺身而出,拔刀而起成为一代英雄救人民于水生火热之中。
金庸这些早期作品与早期大陆作品有相似之处,五十年代的当代文学家所写的东西虽然没有舞刀弄枪的武侠,飞檐走壁的盗圣,各具特色的鲜明形象。但是他们写的都是革命历史上的真英雄,构思与金庸一样都是救人民于水火。
正所谓“以文载道”文学中的作品都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精神。金庸作品中的郭靖,胡斐,陈家洛与抗日英雄都有着相似之处这些人的身上都体现了侠义之道。这些人物的曲折经历让我们跟随作者笔下的世界一起为之波动。
孟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金庸的作品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孟子这句话可能体现的出来吧!侠义之举让读者心灵相通,每个人都有报国之心,爱国之切。但是如果个人的生命与国家的幸福不能并存,不能兼得的时候,怎么办?牺牲个人生命,救民于水火,这样的故事在金庸的小说中得到了体现,也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
金庸到年老看了我们写的文章才知道他自己写的是儒家之侠,才明白这些儒家之侠都是事业感非常强的侠,当你个人满足了需求的时候你就开始想点精神上的东西,想金庸作品中的郭靖,陈家洛解决个人安全没有问题,别人打不赢他们,他们就想救国救民了,可是他们救不了,因为个人力量确实有限,但这些英雄并不随波逐流,遵循了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精神。
2.金庸中期作品
到了六十年代,金庸的作品已经改变了风格。随着国际形式的转变,国家灭亡的威胁已经没了,不需要救国救民了,这时候就要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了。
到了金庸中期作品中,人物的选择开始了多样化。郭靖和黄蓉明明救不了大宋,却要和襄阳共存亡,到襄阳攻破之际以身殉国。可是到了《神雕侠侣》新的一代大侠杨过,不和早期金庸的作品一样,杨过最后没有死,他帮助郭靖守襄阳,但是他做好事并不把命搭上,做一件好事就走了。金庸中期作品中有许多这样的体现,比如张无忌,令狐冲他们都选择在做完一件大事之后与自己的爱人隐居田园。
金庸中期作品中的人物具有一种道家追求,并不要强求你什么,强调做人和事不要那么死板,有些事情不一定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去实现。中国的文化就是具有这样的包容性,只要你不做坏事,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也是好人。在金庸看来,人既要保持自由,也要为国家出力,所以你在金庸中期等我小说里看到了与前期作品的交叉,融合,矛盾之处。
3.金庸晚期作品
可能在中年的时候,金庸的作品就融合了佛家的思想,在他笔下等我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佛理和一种对人生悲悯的情怀。
能直接体现佛理的可能是他晚期的《天龙八部》这里面的佛理认为八部指的是芸芸众生。在这幅作品里面,每个人都是冤的,都要走许多的弯路,整本小说充满了荒诞。
书中的人物萧峰,一代大侠在他被人揭露身份说他不是汉人,他就一路追寻真像,最后所有的证据都证明了他的身份,结局是多么可悲,他从小被汉人养大,所以不杀一个汉人,结果还是违背了,最后的结局明明是没有人能够杀得了他,他却用剑自刎。为的是两国之间的和平。
另一个人物虚竹,从小不知道父母是谁,受到的是纯粹的和尚式教育。可能他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好和尚。
可是最后他什么戒律都犯了,这难道不是理想破灭吗?可是最后的我们发现虚竹任然是一个好和尚,这是也提出了佛家的思想,了解到了佛学真谛。那血戒律其实都是一些死板规矩而已,就像作品《济公》里面所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样。
随着岁月的流逝金庸作品中的人物不再是武功盖世,为国为民的大英雄形象,这一点从他的作品《鹿鼎记》就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主人公韦小宝学识浅薄,武功低微。更没有为国为民的思想包袱,这与我们现在的有些人很像,不过金庸作品中总离不开一个义字。陈近南救了他,他为了陈近南加入天地会,他与皇帝成为好友,皇帝说:“我这么努力他们为什么反我,难道就因为我是满洲人吗?他们复国了就能治理好这个国家了吗?”韦小宝没有这些思想觉悟,只知道附和。但是他明白一个道理,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就是好皇帝,为什么要反他呢?其实金庸作品很多的角色都透露着我们的人格反射。很多人物都符合我们的人物背景,还有他的作品很多样化,所以作品才能经久不衰。
其实我们做人的道理很早以前《论语》就提出来了,儒家思想影响我们很深刻,但是有多少人都不能明白这些道理,看金庸的作品可能有些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的情节,有多少人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直击事物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