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不知道什么叫理想主义的年纪,我就坚定不移的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理想主义者。
高考结束填志愿的时候,我爸妈通过一些私人渠道知道了一所大学,这所大学不是985、211,也并不出名,但它有个显而易见的优点:毕业包分配。我爸试探性地打电话询问我要不要报试试,我答应了他,可当我放下电话,闭上眼去幻想未来一眼望到底的生活,我的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下来了,而且根本停不下来,我不喜欢这个大学和专业,也不喜欢被人规划好的生活,我哭着说如果让我上了这所我讨厌的大学,我会一辈子都不开心的。我妈和我说当时她吓坏了,她没有想到我会反应那么大,后来也就和我爸没有提过这件事。但她会常常感慨,你说你当时要是填了这所大学多好,未来好歹有个着落,安安稳稳的一个职业,有固定的工资,你知道现在赚钱有多难吗?你一个小姑娘,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这个社会有多复杂。我安静地听着,并不反驳,我知道她说的对,有道理,但我就是接受不了。我一直都明白,我爸妈的那一代人是现实主义者,而我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我希望活着自由,无拘无束,希望未来能做我喜欢的事。从小到大有很多人问过我,你未来想做什么啊?我总会说不知道呢,然后傻傻的一笑带过这个话题。其实我有梦想,星爷说过:人要是没有了目标,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谁会真的没有梦想呢?每个人都有,或伟大或卑微,或遥不可及或触手可及,或正经或荒诞,或挂在嘴边或深埋心底。总是有的。对于我来说,我想以后开一家小小的咖啡书屋,但我不敢说,因为说了也是白说,没有人相信,他们会善意而又残忍地说开什么玩笑,你又不是小孩子了,还喜欢这种东西,然后又追问我想做的正经职业。可问题在于我没有开玩笑啊,我是真心想开这样一家小店,装修成我最喜欢的浪漫样子,慢悠悠地经营着。店里打着暖黄色的灯光,有几只懒洋洋的喵星人,随处放着可供翻阅的杂书,墙上挂满明信片和牛皮海报。我可以花上一下午,为顾客耐心熬一杯咖啡,做一份甜点,然后一边写点我喜欢的文字,一边欣赏顾客看书时思索的神情。空气中流动着一种不真实的安逸,好像一瞬间可以到天荒地老。我在高二的一次演讲中,向同学和老师描述过这个画面,他们专注地听着,没有流露出任何嘲笑的意思,老师微笑着鼓励我说多好啊,以后同学聚会可以免费去我的店里,甚至为我的小店想了个名字:XX咖啡店。他是第一个明确表示支持我这不切实际梦的成年人。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名字,不会忘了他。这告诉我们,一个好老师在一个人的生命里是多么的重要。
现在的我如愿以偿地上了另一所大学,我从来没和我的爸爸妈妈说过我的梦想。他们都是很保守的人,千方百计地希望把我带进体制之内,希望我有一份类似于铁饭碗的稳定工作,而我呢,说来讽刺,千方百计地想挣脱出来。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爸爸经常在微信发给我一些:“好好学习”“考公务员或者考研,尽早准备”之类的话,我妈其实隐约察觉到我的想法,所以一直在劝我,说我不用管他们,自己找份有保障的正经工作,养活自己就好。她的潜台词就是说我做的梦甚至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每次看到,我都很难受,也伴随着一丝迷茫。我的一个好朋友发过这样一条朋友圈:“梦想总是在远方,父母总是在身后,如果为了抓住远方的梦想而抓不住父母的手,I'd rather change a dream。想起刘鸿伏写的父亲,想起朱成玉说落叶是疲倦的蝴蝶,家庭总是太过安稳平静让我们忘了对它进行沉思。但思考永远是必要的,即使它关乎爱。”她的话说到我心里去了,我的梦仍在,但我终究不得不考虑起了现实,第一,我不能抛弃父母,一意孤行。第二,假如我要开店,肯定需要大量的资金,我还是得先工作赚足了钱才行。所以,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我以后到底要做什么呢?
这周的自我成长课就探讨了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人格测试,毫无疑问,我是艺术型,当然就是单纯的喜欢而已,我记得去798艺术区的时候,真的产生了一种一辈子住在里面的冲动。太过文艺的一个地方。我就是喜欢这样的气氛。然而让我说以后的职业时,我又沉默了,喜欢艺术和从事艺术从来就不是一个概念,就像理想和现实之间永远隔着一光年的距离。
我安慰自己,没有目标又怎样,我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马良在书里写道:“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也许,我说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只是为了掩盖我对不确定未来的恐惧吧。
即便如此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
我仍坚定相信
有一天
我的梦想不再只是梦
未来很长
总会有这么一天
我的梦
请你不要
放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