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略显质朴与青涩的 80 年代,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背井离乡,踏上了一片陌生却充满希望的土地,成为了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那时的我,不过 19 岁。
初到这所乡村中学,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破旧却透着岁月宁静的红砖瓦房,操场上满是尘土飞扬中孩子们嬉笑打闹的身影,还有那一面在微风中猎猎作响的国旗,像是在召唤着我为这片土地注入知识的活力。我被分配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同时承担着语文教学的重任。
教室里,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写满了好奇与调皮,他们的眼睛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星,透着对未知的渴望。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从第一堂课开始,我就精心准备每一个教学环节,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那些古老的诗词、优美的散文。我会模仿古代诗人的模样,摇头晃脑地吟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引得孩子们哄堂大笑,随后又兴致勃勃地讨论起诗句中的壮美景象;我会把自己对文学的理解融入故事中,讲给他们听,让他们仿佛置身于文学的奇妙世界。
课堂上,我鼓励每一个孩子积极发言,哪怕是最胆小羞涩的学生,我也会用温柔而坚定的目光给予他们勇气。有个叫小辉的孩子,平时总是低着头,从不主动回答问题。一次课堂讨论,我特意走到他身边,轻声问他的想法,他结结巴巴地说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虽然表述不太清晰,但我立刻给予了肯定和表扬。从那以后,小辉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为了管理好班级,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每天早上,我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检查他们的作业完成情况;课间休息时,我会和学生们一起在操场上玩耍,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家庭情况;晚上,等学生们都休息了,我还要在昏暗的灯光下批改作业、备课,常常一忙就是深夜。
我的努力渐渐有了回报,在第一次全校月考中,我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平均分遥遥领先,班级总名次也排在了全校第一。孩子们欢呼雀跃,家长们对我赞不绝口,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也更加坚定了在这里扎根的决心。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跟我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由于我是外地人,在这个相对封闭的乡村教育环境中,一些本地教师对我产生了莫名的排斥和歧视。他们似乎觉得我这个外来者抢走了本应属于他们的荣誉,尽管我在教学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在他们眼中,我始终是个“异类”。
起初,只是一些风言风语在教师办公室里流传。“一个外地来的毛头小子,能有什么真本事,不过是运气好罢了。”类似的言语像一根根刺,时不时地扎进我的耳朵。我并没有在意,依然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但渐渐地,这种歧视变得更加明显和恶劣。
有一次,学校组织教研活动,我满怀热情地准备了一份关于创新教学方法的方案,并在会议上自信地进行了展示。然而,当我说完后,一位资深的本地教师阴阳怪气地说道:“哼,说得倒是天花乱坠,我们这儿有我们的传统教学方法,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你一个外地人来指手画脚,能行吗?”其他几位本地教师也随声附和,嘲笑我的方案不切实际。我试图解释和争辩,可他们根本不给我机会,会议最终在我的尴尬收场中结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地区歧视愈发升级。他们在排课上故意刁难我,把我的课程安排得七零八落,让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备课和辅导学生;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也对我多有克扣,我想要的一些基本的教学用具和资料,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不给。更过分的是,有些教师竟然在学生面前说一些诋毁我的话,试图破坏我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尽管面对这些不公正的待遇,我心中满是委屈和愤怒,但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高尚品德。我没有以牙还牙,也没有因此而消极怠工。相反,我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种教育理论和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受到歧视言论影响而对我有所疏离的孩子。
记得有一次,班上的小丽因为听了那些闲言碎语,在课堂上对我态度冷淡,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参与互动。我发现后,并没有责备她,而是在课后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和她谈心。我告诉她,不要被别人的话语左右自己的判断,我会一直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希望她能够相信我。小丽听后,眼中噙满了泪水,紧紧抱住我说:“老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从那以后,小丽更加努力学习,还主动帮我纠正其他同学对她的误解。
我以为只要我坚守初心,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终有一天能够改变这些人的看法。然而,我错了。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午后,校长突然把我叫到了办公室。他的脸上带着一丝无奈和歉意,递给我一份解雇通知。“孩子,你也知道的,学校这边压力很大,有些老师反映……你还是另谋高就吧。”校长的话虽然没有明说,但我知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一刻,我的心仿佛沉入了无底的深渊,所有的委屈、愤怒、不甘瞬间涌上心头。
我走出校长办公室,望着那熟悉的校园,操场上孩子们还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教室里似乎还回荡着我讲课的声音,而这一切即将与我告别。我默默地回到宿舍,收拾着自己的行李,脑海中不断闪过这一年多来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熬夜备课的夜晚,那些和学生们一起在操场上欢笑的场景,那些学生们在我生病时送来的贺卡和鲜花……这一切都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当我拖着沉重的行李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许多学生闻讯赶来。他们围着我,哭着挽留我。“老师,你不要走好不好?”“老师,我们喜欢你的课。”“老师,是不是因为我们没考好,你才要走?”看着他们那一张张满是泪痕的脸,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我蹲下身子,一个个地抚摸着他们的头说:“孩子们,老师也不想走,但有些事情老师没办法。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走出这片乡村,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离开那所学校后,我回到了家乡。父母看着我憔悴的模样,心疼不已。在家人的安慰下,我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虽然那段经历充满了痛苦和挫折,但它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家乡休整一段时间后,我又收到了其他学校的邀请。这一次,我带着更加坚定的信念和丰富的经验重新走上了讲台。我把之前的经历化作前进的动力,更加努力地钻研教学方法,关爱每一个学生。我的故事也在教育界流传开来,许多年轻的教师从我的经历中汲取教训,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那段在异乡的教师生涯,心中依然感慨万千。那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那些可爱的学生面孔、曾经遭受的不公与磨难,都成为了我生命中无法磨灭的印记。我也始终坚守着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教育的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师者风范,哪怕遭遇风雨,亦绝不退缩,因为我深知,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播,更在于灵魂的塑造与品德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