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群有朋友写了一篇短文《职场女魔头》,讲述了某天被领导拍桌子怒骂后异常生气,回家就写文章发泄怒火,把领导描绘成一个端着机关枪在办公室疯狂扫射的女魔头,还特意配了图,让我忍俊不禁。
可能有朋友会用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等给他人贴标签,在系统学习心理学之前,我也会随便套用,其实这是有区别的,给大家看张图:
由图4-1可知,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可以用三个概念来表述: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以及心理异常,前两者都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讨论的是心理正常的水平高低,通俗讲就是“没病”,而心理异常则代表“有病”。“有病”,得去医院治疗,那“没病”的呢?
“没病”状态下的健康心理活动也只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随着自身以及内外环境的改变,这种动态的平衡被打破,一旦开始对个体发展和生活质量起负面作用了,这就从心理健康状态转为心理不健康状态了。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比较常见的婚外恋现象,一个人感觉终于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真爱,想要离婚,又觉得不光彩,内心愧疚,拿不定主意。这种内心的冲突,产生的可不是我们认为的单一心理不健康特征,而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体验到的情绪也不是单一的情绪,同样也是一个“不同情绪的组合模式”,在这个“组合”中,包含着与别人有关的情绪──爱;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婚姻)失败感、(违背现行道德的)羞耻感、(背叛他人的)内疚感等等。在这种“情绪组合体验”之下,就会产生精神压力,生活质量也会随之下降,我们就可以判定这个人进入到了“心理不健康状态”。如果这种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善,则会使心理抗压能力和耐受性逐渐下降,情绪的自控能力下降,心理冲突变形,成为神经症的易感者(疑似“有病”),此时与心理异常状态只有一墙之隔了。
得赶紧想办法离墙远一点,怎么办呢?如果自身已经无法内化冲突,那就得借助外部力量了,比如通过与好朋友倾诉获得理解,比如加入写作群用写作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化解内心的矛盾冲突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康复手段,但是如果没有效果,则说明情况比较严重了,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介入了。
通过上面案例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心理正常中的不健康状态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再来谈谈何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心理形式的协调、内容与现实的一致以及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太好理解?没关系,下面介绍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大标准,这个很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大家可以自我测评一下,也欢迎和我私下交流:
1)心理活动强度:指的是对于突然降临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可能一次刺激就直接翻墙而出,进入异常之列;
2)心理活动耐受力:指的是对于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耐受力差的人会始终处在痛苦之中,一段时间的慢性精神折磨之后出现心理异常,严重的话还会出现躯体疾病;
3)周期节律性:心理活动固有的节律是否经常处于紊乱状态,肯定的话则可以判定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比如一天中注意力水平高低的异常波动;
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是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标准的,经常性注意力分散、无法专注于某种工作,要警惕心理健康出了问题。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5)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波动和动摇,精神活动不太稳定;
6)康复能力:从创伤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较快,且不留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表现较为平静;
7)心理自控力:情绪强度、情感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他的心理自控能力如何进行判断;
8)自信心:自信心是正确认知自我的能力,盲目自信与盲目不自信都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低下;
9)社会交往:警惕以下两种不良情况,一种是变得冷漠,不与他人接触,另一种是热情过度,与任何陌生人都“一见如故”。能否正常与人交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0)环境适应能力:当生活的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如果可以很快找到并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以此保持心理平衡,说明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
当下,人们在关注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越来越关注起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保健也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硬需求。学习心理学,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到身边其他的朋友,利己又利他,行善又积德。心理学,人生幸福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