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有趣。子禽貌似很怀疑孔子的动机,很奇怪为什么老师到一个地方就问人家的政事,究竟是有所求,还是真的教给人家治理之道?所以去问同学子贡。
子贡回答很高明,看起来对老师非常了解,他说,我老师他老人家是靠平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人们信赖的。“不是像你们这一般思想,对于一件事情总把人家推开,自己抢过来干的。他是谦让给人家,实在推不开了,才勉强出来自己做的。假如你认为老师是为了求官做,也恐怕与一般人的求官、求职、求功名的路线两样吧?(南)”
孔子的修养,是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他有了这样高深的修养,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国古代的“淑世主义”,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业。千秋大业就是学问思想,千秋事业在当时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等,在当时并未受人重视,可是德及万世,名震千古。孔子这种千秋事业是要集中国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认清楚自己的任务,牺牲现实的荣华,才能够做到。所以子贡对子禽说,你问到老师究竟为什么来着?你看看老师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你一定要认为他对政治有野心、有要求的话,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论语别裁》)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对应中国文化的全体根源:《书》、《易》、《礼》、《乐》、《春秋》。顺便了解一下《五经》:
礼记中《经解》篇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意思是,到一个地方,看社会风气,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接着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的教育,就是养成人的温柔敦厚。(《论语别裁》)
同样,到一个团体里面,看其中的风气,就知道这群人的思想。这里主要说《诗经》对人的影响,是温柔敦厚的,即“温良恭俭让”的“温”。
“故《诗》之失,愚。”老是去搞文学的人,变成读书读酸了的书呆子,很讨厌,那就是笨蛋。任何学问,有正反两面,五经也如此。
接着提到“《书》之失,诬。”所以读历史要注意,尤其读中国史更要注意,因为宋朝的历史是元朝人编的,元朝的历史是明朝人编的,明朝的历史是清朝人编的,事情相隔了这么久,而且各人的主观、成见又不同,所以历史上记载的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但有时候事实不一样,也不见得完整。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还要读历史的反面文章。反面文章看什么呢?看历朝的奏议,它相当于现代报纸的社论,在当时是大臣提出的建议和报告。为什么要提出建议报告?可见所提的事出了毛病,否则就没有建议了。宋朝王荆公——王安石就说过懒得读《春秋》,认为那是一本烂帐簿,这也是认为“《书》之失,诬”的观念。这点是我们研读历史要注意的。
“《乐》之失,奢。”光是讲艺术等等,又容易使社会风气变得太奢靡了。
“《易》之失,贼。”一个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别人还没有动,他就知道了一切,这样好吗?坏得很!“察见渊鱼者不祥”。如果没有基本道德修养,此人就鬼头鬼脑,花样层出了。所以学《易》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固然很重要,但“作人”更重要,如果作人没有作好,坏人的知识愈多,做坏事的本领越大,于是就“《易》之失,贼”了。
“《礼》之失,烦。”礼很重要,过分讲礼就讨厌死了,等于说我们全照医学理论,两手就不敢摸面包。全听律师的话,连路都不敢走,动辄犯法。你要搞礼法,那烦透了。所以“礼”要恰到好处。
“《春秋》之失,乱。”懂了历史的春秋大义以后,固然是好,有时候读了历史又有问题,好像一个人不研究军事哲学,则这个人作为一个健全的国民不成问题,等到研究了军事哲学以后,相反的,他又容易闯乱。不会武术的人,最后可以寿终正寝;会了武术,反而不得好死,是一样的道理。
《经解》对五经的批评,正面反面都讲了。下面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五经的修养,要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愚。这样的人,才能爱任何一个人,爱任何一个朋友。所谓敦厚,对别人的缺点,容易包涵,容易原谅,对别人的过错,能慢慢的感化他,可是他并不是一个迂夫子,那么才是“深于诗者也”,这样才算是诗的教育。以下《书》、《易》、《礼》、《乐》、《春秋》,都是如此。
(《论语别裁》)
四书五经一直被后人在智慧与腐庸之间评价,这样一正一反的看,事物的两面性清清楚楚的呈现,相当于刀可以伤人,也可以做饭的。用的智慧。
再来说子贡:
有时候,觉得师生之间、师徒之间,其实更象一种知己。有着相同的学识、目标,做着相同的事。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对老师如此了解的,关乎心性。遇良师不易,遇良徒也不易。所以有拈花一笑。
有位中医大夫说过,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竭尽全力之后,还要有悟性。就象前段时间流传的那句话:你努力的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很是喜欢孔子与学生们之间的感情,各种性格的学生,每一位都能在我们身边的人群中找到影子。子贡之所以做生意总是胜出,大概也与他的悟性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