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武志红老师《梦知道答案(升级版)》的悦读分享会,感触很深。把这篇旧文发出来,和大家分享。欢迎交流。
法国社会文学家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针对文学交际提出了文学翻译是“创造性叛逆”的观点。他认为,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了它第二次生命。
我把翻译中的这个“创造性叛逆”借用过来,可能我写的是一种选择性的“创造性叛逆”,事情已经过去一久了,没有录音,记忆已不复清晰,我尽量回忆成文。现场我已经对武老师的话进行了一层过滤,不再原汁原味,人的记忆也不能百分之百复现,我只接收我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呈现给大家的,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但里面如果有一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带来一点思考,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感触最深的是最后的互动环节。
提问的听众就是和我们一样鲜活的人,他们迷茫、不安、焦躁,苦苦探索,寻求帮助而不得。
就像《刺猬的优雅》里芭洛玛说的,人们相信追逐繁星会有回报,而最终却像鱼缸里的金鱼一般了结残生。
也许我们的境遇和他们相似,我们无法轻松的甩甩手,完全置身事外,他们面对的问题也许是我们身边的爱人、亲人、朋友等在面对或者会面对的问题。
即使无法感同身受,武老师非常理解他们,真诚的给出建议。而这也是听众来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记得听众提的第一个问题是。
人这一生都在不断的认识自己,那怎样才叫真正认识了自己呢?
认识自己走到尽头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作为著名心理咨询师,帮助了很多人,武老师是否已经走到了真正认识自己的这一步呢?
武老师说,认识自己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是一个人这一生都在进行的过程。
他不敢说,他已经做到了,恐怕穷尽这一生,他也无法自夸说自己做到了,但他不会放弃这条认识自己的路。
也许认识自己走到尽头就是与自己达成真正的和解,达到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一种无极既道、平安喜乐的心境。
在认识自我的这条路上,独自探索是很痛苦的,因此我们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心态不要闭塞,应该是开放的。
他说,发现自己在做咨询或者讲课的过程中,一般70%是女性,30%是男性。
他也观察到一些培训课的学员中,如果不是成功学,不跟金钱,商业有关,那么一般也是70%是女性,30%是男性。
也许女性更加愿意去面对自己的软弱,去向外界寻求帮助。相比于女性,男性有时更加自恋和傲慢。
在这一点上,他举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遇到问题时,如果一个男性去寻求帮助,他会觉得自己没有面子,而傲慢不利于情绪的排解与发泄,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这一点有环境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他希望中国的男性能更坦然的面对自己,不管女性和男性,都能放下傲慢,活的更放松。
一位听众非常热情的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觉得不虚此行。
她说,武老师开场白时说的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一只巨兽。这只巨兽和人类的诞生一样古老,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承认它的存在,与它达成和解,才能更好的接受自己。
与自己和解,我们一生要做的就是与自己和解。
真正的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软弱,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缺点。接受这样不完美的自己,与这样不完美的自己一起生活。
她分享了自己身上的一个例子。
她说自己的妈妈过的非常节俭,她出生和生活的那个年代物质并不丰富。现在生活好起来了,物质丰富了,她希望妈妈能享受现在的生活,过的更好更舒服。可是去市场,10元三斤的桃子和10元5斤的桃子,妈妈买的还是10元5斤的桃子,买回来吃不完,桃子坏掉了,只能扔掉,还不如当初买10元3斤的桃子。
可是,妈妈几十年形成的习惯已经难以改变了,不管她怎么说,不管她给妈妈再多的零花钱,她去市场买的还是10元5斤的桃子。她抱怨妈妈的节俭小气,因此而生气,恼怒,和妈妈吵架。
她也恼怒自己,憎恶自己,妈妈的行为把人的小气放大了给她看,从妈妈身上她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小气,她憎恶妈妈的小气也在憎恶自己。她希望武老师对怎样更好的接受自己,与自己达到和解提一些建议。
武老师说,这个问题太大,他就从买桃子这件事说起,谈一下如何处理亲密关系。
在处理和妈妈的关系时,也许她应该做的,能做的,不是改变妈妈,批评妈妈的做法,生气、恼怒,和妈妈吵架,而是学着体谅妈妈,理解妈妈。
因为那个年代物质不丰富,节俭成为了一种本能,一种习惯,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习惯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改变。
我们能做的就是去理解、体谅、包容。设身处地的站在妈妈的位置,体谅她曾经经历的物质贫乏的生活。爱她,给她更多的爱,而不是责备、恼怒。
我们希望妈妈买10元3斤的桃子是为了向妈妈表示我们的爱。我们去体谅妈妈,就是在表达我们的爱,我们的亲人会体验到我们的理解和爱。
当我们能设身处地的体谅我们的亲人,我们与亲人的关系会更加的亲密。我们学会爱,表达爱,我们对自己也能达到更好的和解。
接下来一个听众提的问题是,她的公公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她感到她的公公对她跟丈夫的家庭生活干预太多,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向公公报备。在这个家庭里她感到很压抑,感觉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武老师说,他现在无法武断的说他的公公就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然后武断的给出建议。但她根据她说话的方式、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判断,可能这位女士还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她在她的世界里头,他的公公在另一头,这两个世界彼此对立,互相冲撞。这位女士并没有正面回应。
武老师请坐她旁边的先生谈一下看法。她的先生承认说,他不知道怎样帮助妻子走出自己的世界。
武志红老师说,他要做的不是去帮助妻子走出自己的世界,而是去爱她。
其实让妻子走出自己的世界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亲密。
如果夫妻两个人的关系是亲密的,她能感受到丈夫对自己的爱、关心、关注和包容,那么她自然就走出了自己的世界。
同时武老师指出,他和妻子的关系,妻子和父亲的冲突,这些问题不能完全说是妻子的原因,做丈夫的也有原因。有可能他一直生活在一个控制欲很强,很专制的父亲的阴影下,缺乏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
妻子和父亲的冲突其实从反面折射出了他自己需要克服的问题。去面对父子关系,反思这么多年来与父亲的关系,在父子关系里达到和解。
妻子的反抗其实从另一方面替他表达了他的述求,担当了他要去克服,去跨出那一步的角色。如果由他去面对与父亲的关系,可能家庭两代人之间的气氛不会这么紧张。妻子和父亲的冲突也不会给家庭造成这么大的破坏性。
最后一位听众,提出自己是一个很为别人考虑的人,而她的丈夫是一个很自我的人。在家庭关系里,她经常觉得自己是那个被牺牲的角色,很多事情都有一种是自己在付出,牺牲的感觉。
武老师感同身受,说他的妻子也是,他曾经觉得自己很能为别人考虑,而他的妻子非常自我。以前他无法控制自己做道德评判,为什么自己的妻子要活的那么自私呢?
后来,他不再做道德评判。因为人性都是自私的。他渐渐发现,其实自己也很自私,甚至比妻子更自私,他有欲望,甚至比妻子更大,他内心里有一只巨兽,一只欲望的巨兽,他有贪欲,甚至更大。每个人都不能说自己是一个无私的人。
在亲密关系里,当用付出去衡量自己的位置和得与失时,就会患得患失,失去了一颗单纯和纯粹的心。
当觉得自己付出太多,有牺牲感时,自己是受捆绑的,得不到真正的放松,也享受不到真正的爱。
因为在亲密关系里,爱是一种自然的流淌。为孩子,为爱人,为家庭花费出时间和精力,你并不会感到那是付出,是因为你的爱,你倾注了爱在里面。
武老师说,觉得中国人缺少的是亲密和表达亲密的能力。中国人孝敬父母,对家人,对亲人,对朋友,可以表现的有礼貌,有节制,恰到好处,无可挑剔。却缺少一种表达亲密,表达爱的能力。
看有的西方家庭,父亲会陪孩子一起玩,玩几个钟头,也乐此不疲。他不会觉得那是付出,不觉得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孩子身上是浪费。因为他和孩子在一起,他很快乐。
亲密关系里,爱是自然的流淌。他希望中国人能活的更放松,夫妻之间有更亲密的关系,和孩子有更亲密的关系。
后记:看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生活如万花筒,有阳光明媚,也有雷鸣闪电,我们伤痕累累,我们怀抱热望,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许生活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作为人,我们无时不刻不在遇到问题,问题不会凭空消失,解决了一个问题,下一个问题就又出现了,有时甚至很多问题一起出现。
但我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寻找,一直在追寻,一直在探索,我们不断在破碎我们的内我,有爱有希望,且行且珍惜。
每一次破碎,都在成长。
每一次破碎,都在重生。
每一次破碎,我们都在接近美好。
每一次破碎,我们又重新出发。
文/ 茉心荷
我是@茉心荷,在这里记录我的思考,点个关注,让成长不再孤单,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原创不易,转载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