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互联网平台利用其相对垄断地位形成的资源集聚效应,以抬高服务费率等手段,从小微商家身上攫取高额利益。不少商家反映“赚的钱很大一部分都给平台交佣金了”,认为当前互联网大平台正逐渐向“收租平台”转变。
为何平台越来越大、租金越来越贵,中小微商家越来越没有议价权?业内人士认为,市场资源加速向头部平台集中,导致线上经济呈现出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使相关平台在行业内成为“事实垄断”。
——平台补贴的“烧钱大战”之后,用户使用习惯被深度确立,使用网络平台成为其生活的重要一环。2014年,国内两大网约车平台“滴滴”和“快的”先后补贴数十亿元,以培养用户打车习惯。2015年,两家公司合并,“烧钱大战”告一段落。当时多家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超五成用户表示“补贴停止后将不再使用打车软件”,而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则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已达3.4亿,较2014年9月的数据增长了一倍多。
——互联网资源存在“寡头虹吸效应”,小微商家的“集体议价能力”较弱。“草创时期,小微商家可以用脚投票,淘汰掉费率不合理的平台,但平台成长为行业寡头后,商户的议价能力就很弱了。”资深互联网行业专家尹生认为,平台在获得市场认可后,会像海绵一样将包括流量在内的优质资源大量吸附,在这种背景下,平台成为强势一方,商家要么妥协,要么放弃已经获得的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