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运燮
来自平原,而只好放弃平原,
植根于地球,却更想植根于云汉;
茫茫平原的升华,它幻梦的形象,
大家自豪有他,他却永远不满。
他向往的是高远变化万千的天空,
有无尽光热的太阳,博学含蓄的月亮,
笑眼的星群,生命力最丰富的风,
戴雪帽享受寂静冬日的安详。
还喜欢一些有音乐天才的流水,
挂一面瀑布,唱悦耳的质朴山歌;
或者孤独的古庙,招引善男信女俯跪,
有暮鼓晨钟单调地诉说某种饥饿,
或者一些怪人隐士,羡慕他,追随他,
欣赏人海的波涛起伏,却只能孤独地
生活,到夜里,梦着流水流着梦,
回到平原上唯一甜蜜的童年记忆。
他追求,所以不满足,所以更追求:
他没有桃花,没有牛羊、炊烟、村落;
可以鸟瞰,有更多空气,也有更多石头;
因为他只好离开他必需的,他永远寂寞。
1945
这首诗以山为主人公,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他”放弃平原,孤注一掷,追寻天空的孤独与寂寞却有永不满足的精神。诗人以“山”为主体象征,平原是“他”的家乡,“他”追寻着天空,从不满足,“他”忍痛离开生气勃勃的地方、“他”熟悉的地方,去追求更加深层的精神却也承受着孤独。诗歌表现了“他”甘于寂寞,从不满足的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孤独清高,却又坚韧不拔的品质。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表现出“山”追求很多。“来自”、“放弃”一组反义词表现了“他”的无奈,“地球”与“云汉”又一组反义词,体现出“他”不满足于“植根于地球”,更向往着“云汉”的追求精神。而“云汉”则象征着更高、更深的境界,不是一般自然物可以做到的。“自豪”、“不满”可以看出大家都仰慕“他”,而他却丝毫不满足,表达了“山”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也同时赞颂了“他”不满足、勇往直前的品质。“他”向往“变化万千的天空”,象征遥远而奥秘,因此激发着无限好奇与追求;“他”向往“无尽光热的太阳”,象征无止境的热情,散发着无边能量,“太阳”则象征着社会中具有对生活无限热情且散发能量来感染他人的一类人,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精神品质的渴望与夙愿;“他”向往“博学含蓄的月亮”,“博学含蓄”将“月亮”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月亮”的知识渊博却很低调的特点,象征社会中的一类人,他们学识渊博却从不炫耀,也体现“山”也就是作者本人对知识的渴望又对涵养的诉求,表达了诗人赞美他们以及追求那一类人的性格和精神品格的愿望;“他”向往“笑眼的星群”,象征美好且亲切,闪耀着点点星光;“他”向往“生命力最丰富的风”,“风”象征着茂盛的活力,表达作者对活力无限的一类人的追求。诗人将“天空”中的万物描述成这样积极向上,乐观美好的形态,表达“山”的对“他”追求的希望很乐观。
但“山”也就是作者本人,更向往他追求的事物的高尚思想与品质:孤独清高、坚韧不拔、永不放弃。作者渴望接近他们,受他们的感染,成为自己曾经向往、羡慕的那一类人。而这一类人却是当时社会中难得有的,高尚的品格和强大的感染力同时集一身,体现了作者对这种人的称赞与向往。“雪帽”与“冬日”,“寂静”与“安详”描绘出了一幅“山”顶冬日里被白雪覆盖的画面,晴天无风,才可映衬出“寂静冬日的安详”,而作者用“享受”这个词来体会这样一个曼妙的情景,仿佛是想表达,他渴望的那精神格调,达到了,就可享受这样的情景。“他”喜欢“有音乐天才的流水”,“音乐天才”将“流水”拟人化,赋予“流水”的声音为音乐的极品,“他”喜欢“瀑布”的“悦耳的质朴山歌”,将“瀑布”拟人化,赋予“瀑布”的水声“质朴山歌”的灵性,表达作者对有音乐才华的人的赞美,而“音乐”则是当时处于战乱的社会的一种奢饰品,培养素质涵养的关键物,作者表达了他对音乐的喜爱及渴望,以及他对自身的精神层次的追求。
虽然享受着高尚的事物带来的快感,但却也不乏有一些孤独寂寞。通过“孤独的古庙”、“单调地诉说”,“孤独”、“唯一甜蜜的记忆”表现出诗的情感有些负面的转变。“善男信女俯跪”、“羡慕他”、“追随他”体现出作者的追求已经实现,但“暮鼓晨钟单调地诉说某种饥饿”体现出“山”虽然达到目标追求,甚至有些“善男信女”、“怪人隐士”将他做信仰,追随他、但却单调乏味的孤独,高高在上的寂寞感油然而生,他只能“欣赏人海的波涛起伏”却“孤独的生活”,唯有到“夜里”,用梦中的平原回忆填补自己的孤独寂寞。这里的“平原”呼吁了开头的“来自平原”,象征着家乡,儿时,也就是自己的本质、原型。
“山”追求很多令“他”不得已放弃很多,忍受孤独,但却可以达到更高的目标。“他追求,所以不满足,所以更追求”,两个“所以”强调了“山”的永不满足、无限追求的精神。其实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他一直执着的变成他羡慕、想成为的人,所以一直追求、不放弃、而俗话说:“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却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有得必有失,所以作者以最后一句话“他只好离开他必需的,他永远寂寞”来归纳一生,“必需” 直译为一定需要的,而作者离开了他一定需要的,像“桃花”、“牛羊”、“炊烟”等等象征他所拥有的且轻易不能放弃的人和物,而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离开了“必需”,也就意味着”孤独“与“寂寞”。虽然站得高看得远,但踩在脚下的不光是你所厌恶的东西,还有你一路走来一直陪伴你的“必需”,他们可能站不到那么高,与你并肩追求,而作者乃至很多人他们都会离开自己的“必需”,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本诗的结构分五节,每节4句,使其很整齐。此外,诗人在结构上更注重情感的变化,从第一二节以追求为正向感情主题,到第三节的后半部分开始慢慢转变为负向的孤独寂寞,追忆从前,最后升华,也是人生的一个升华,即使有得必有失,人生也是不断向前奔跑、追求,偶尔回首过往,虽有孤寂,但对人生的领悟却也更上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