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书的时候,读了一本什么书,听了一个什么故事,看了一部什么电影,都会在老师的要求下,写一篇读后感之类的作文。虽然现在已经毕业很多年,看过不少的电影,从没想过要写什么读后感,前几天看了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老套的想,是应该写一篇观后感。
不太短的一部电影,足足2个小时。电影讲的是一个印度的摔跤手父亲,一直想要个儿子来子承父业,成为接班人,事与愿违,连续生了几个女儿。就在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两个女儿有摔跤的天赋,于是开始训练她们,带大女儿去参加摔跤比赛,渐渐的崭露头角,开始进入正规的学校学习,慢慢的,大女儿开始有点看不起父亲,在经历过几次失败后,在妹妹的劝导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重新去认知父亲。几经波折,最终两个女儿都成为了优秀的摔跤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屡次夺得金牌。
听说这部电影票房很高,但是在看的时候,毫无知觉,甚至觉得一部普通的电影怎么评分这么高,看到中间的某些情节,几近落泪,心生感慨。众所周知,在印度这个贫穷落后的过度,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比中国的封建思想更甚。女孩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在还未成年的时候,可能被迫出嫁,对方可能是个赌徒,可能是个酒鬼,也可能是个可以当她们爷爷的老头。传说文学泰斗泰戈尔在22岁的时候,就娶了个9岁的女孩为妻,他的几个嫂子,也都是童婚,在很小的时候就做来了童养媳。诸如此类的情况数见不鲜,都是因为印度的特殊落后的思想和文化。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摔跤手爸爸是个特例,他也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是一直没有生出儿子,他改变了 初衷,摒弃了那些传统的想法,去培养两个女儿,改变了她们的一生。
他就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是从古至今,很多地方就有习俗一定要生儿子,好像生了女儿就不光彩一样,比如潮汕地区,以前一个女同事嫁去了潮汕,第一胎生了个女儿,听说公婆都不怎么高兴,觉得一定要生个男孩,但是也没办法改变,每次说话的时候都话里有话,带小孙女出去玩,都会明里暗里说要不要叫妈妈生个小弟弟,诸如此类的话不胜枚举,说到底,还是想要孙子。古代所谓的“子凭母贵”,大概在现代也是适用的。
上家公司一个同事,家里共有8个孩子,7个女孩,1个男孩,大姐接近不惑之年,小弟却还在上中学,年龄差距很大,也是重男轻女。据说她们那边就是一定要生个儿子,如果连续生了几个女儿,还要继续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所以这个得之不易的男孩特别娇生贵养。家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着他转,好吃的好用的,姐姐们都靠边站,都是小弟的,所有的姐姐们都没读多少书,希望都寄托在小弟身上,怎奈小弟不争气,调皮捣蛋,不好好念书,整天和地痞流氓混在一起,最终沦落成不良少年。
想起我读书的时候,有不少的女同学有弟弟,男同学有姐姐,一个到多个不等。兄弟姐们比较多的,也认识一些,情况如出一辙,上面都是姐姐,下面一个弟弟,一看就是重男轻女的家庭。自诩我们那里不是最贫穷落后的原始部落,总以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已经过时,父辈们已经从禁锢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殊不知,几千年的思想,早已经渗透到人们的骨子里了,不可能马上就改变了。在我那个小村,同龄人中,或者大两岁,小两岁的人中,貌似只有我一个女孩,其他都是男孩,从小都是在一起玩耍,上学,放学。稍有比我大几岁的女孩子,大多数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了,然后在20岁左右就嫁人,再见已是为人母,谈论的永远就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婆媳关系,嘴里挂着的只有老公和孩子,讲话粗声大气,唾沫横飞,老远就听得到。。。
现在想想,我的原生家庭不富有,甚至可以说贫穷,不敢说父母完全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是至少没有那么严重,因为我是最小的,上面有哥哥姐姐,否则就不会有现在的我。和那些女孩不同,我很顺利的上完了初中,然后上了高中,由于一些关系,最终没能上大学。据说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家里负担很大,同村很多人都劝父亲让我出去打工,一则可以挣钱,二则不用花无畏的钱,但是父亲都毅然拒绝了,说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让我读书,只要我愿意读。其实我一直都不知道,原来父母默默承受了多少,总以为那些辍学打工的女孩们是因为学习不好,成绩差不读书,实则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家里不愿意让她们继续接受教育,觉得女孩最终总是要嫁人的,是别人家的人,不需要浪费钱,趁还没出嫁之前,多挣点前给家里。这些,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直到现在,都快奔三的人了,父母从来都没有开口问我要过一分钱,哪怕是给他们买一些很寻常的东西,他们都要推脱半天,不想花我的钱,而且,一直觉得,当年我没有上大学,是他们的过错,感到内疚。曾经,也许我有过抱怨,有过很多很多叛逆的行为,只为父母那些所谓的不公,但是现在,释然了,纵然真的有那些所谓的不公,但是毕竟过去了,父母能给我的可能不是最好的,可也是他们能给的最好的了,除了感恩,不该有其他的想法。只是,我曾一次次的让他们失望,让他们伤心,让他们劳累。
看完电影,突然就感慨万千,思绪飘飞。虽然我的父母很平凡,但是,他们和电影的爸爸一样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