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战略模块精简版

三个重要的方面:愿景、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这是标准教科书的路数,我完全按照套路带着你做了一遍。


在第一周,我为你介绍了分析宏观形势的PESTEL框架,分析行业趋势的五力分析框架,分析竞争对手的行业轮廓图和战略集团的定位工具。其实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工具,希望你能够对它们融会贯通、熟练使用。很多同学会很焦虑不会使用这些工具,我能够和你分享的经验是,焦虑没有用,平时多试着使用,用多了自然就会用了。

我读中学的时候,英文学得很烂,但有两个成语我记住了:一个是“有志者、事竟成”,w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第二句就是“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 perfect。Practice就是多练习,我们课上讲过的,以及其它课程讲过的工具,多用用,用久了,你就知道该怎么用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强迫学生写作业。强迫写作业,其实就是强迫练习。

第二周,我和你分享了资源、能力、核心能力,以及隐含在这些概念之后的更深层次的组织、制度和文化力量。你说美国西南航空的成本领导者战略能够做成功,和它的领导者有没有关系,和它的团队有没有关系,和它的组织文化有没有关系?肯定有关系,而且有大关系。

第二周也讲了一些分析工具,包括价值链模型和VRIO分析框架,但它们说到底也还是些概念模型和逻辑框架,不一定对每一个人、每一次分析都有价值。所以,善于使用工具的同时,还要有对这些工具进行扬弃的能力。扬弃,就是该用的时候就用,该扔的时候就扔。

在第二周的最后一天,我就做了一点“扬弃”,对SWOT框架作了一些评价。这和我在清华教课的路数一样,先规规矩矩地把SWOT分析的逻辑和套路给学生讲清楚,然后,再不遗余力地大加评论。我说SWOT分析,是个“无用”的工具。“无用”,是打引号的。我的意思是,直接套用什么OS战略,不一定靠谱。


你也许会问:那怎样做就靠谱了呢?我没有标准答案,但我和你分享了四个词“愿景、趋势、特点和问题”。在今天的图谱里,我把这四个概念所组成的菱形架构放在了中心的位置,我认为,好的、出乎意料的战略,一定要经由这四个方面的权衡、比较最后得出。而得出这个好战略的关键,是需要一种叫做“洞悉”的东西。

洞悉,这个词,在中文世界里面很受忽视。因为它比较难于从字面意义上让人理解到这个词的深刻性。我第一次对这个词产生感觉,是在80年代读到一个人的回忆录,他说起“洞悉人性”很重要。因为这两个字当时是伴随着一本厚重的回忆录,一块向我扑面而来的,说实话,它是真的击中我了。

后来,我有机会学习到一个英文词,insight。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词,就是对应“洞悉”两个字最好的英文词。In是在里面,sight是看,而在里面看个明白的结果,就是获得了对于事情的深刻理解。所以,十几年前,当我出版《管理十论》一书时,就将书名的英文翻译为“Insights on Management”,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也反映了我的一种愿望和理想。我认为,洞悉的意思,就是看透了。


说回来,怎样得到一个好战略。我觉得,就是要靠“看透了”,靠对于愿景、趋势、特点和问题的“洞悉”,靠在“洞悉”基础上有了那关键的灵光一现,从而获得与众不同,出其不意的战略,用来统领和指挥整个组织的行动。

波特觉得我们看透了不容易,就帮我们归纳了三种标准化的竞争战略: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导者战略和聚焦战略。2000年,哈佛商学院的战略学教授尤费写了一本书《柔道战略》,主要讲怎么利用柔道里面的一些道理来去指导竞争。比如,如何去借力打力。


竞争战略思想的书,写得都很有道理,但是,落地起来不是太容易。管理学现在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好多理论、思想都是非常精彩的,但是只对少数聪明人,或者我愿意用一个词“有缘的人”,只对有缘的人有帮助。为什么呢?因为有人一听到一个概念,他头脑中的好多事情都会被激活了,你不用多说,他就知道该怎样去用这个想法,用这个理论。我觉得,这就是有缘的人。

他们听完会觉得很有道理,但却不知道怎么用。这就需要借助一些管理工具。蓝海战略,就是这样的一个管理工具,通过战略布局图、四步动作框架这两个工具,蓝海战略就把帮助客户实现价值创新的目标达成了。

很多企业战略之所以既空洞,又缺少指导意义,就在于是完全一厢情愿的。我之所以在制定战略的心法上,特意加上,并且强调战略与问题相连接的重要性,就是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把战略往地上、往实际情况上拉一拉。



年末年初,总有一些公司要借机梳理战略、反思打法。

我一直觉得愿景是分年龄段的。20岁这个年龄段的愿景,就是要不知天高地厚。30岁,就应该现实一点、成熟一点。40岁,就不容易迷惑了,不容易被人家鼓动、忘乎所以。50岁,就要知天命,知道你是谁,知道你吃几碗饭。那么,如何让20、30岁这些有冲劲的企业,能够知道自己是谁呢?我觉得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少谈些愿景,多盘点问题。从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中,看到自己的现实。


所以,我思考战略问题,要努力减少愿景的拉力,增加来自于问题的阻力。换句话说,领导者有意识地减少来自于愿景的一厢情愿,增加一些来自于问题的脚踏实地。

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有很多业务基础的企业,确定下一步战略的时候,领导人不能用“愿景”、“使命”和“目标”的伟大,来进行自我欺骗。我有一句话,说得可能有点极端:在企业所遭遇的问题面前,一切愿景都是鸡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