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小名叫芊芊,一岁零一个月,虽然年龄不大,但我认为她天生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
她特别爱笑。出门过后,只要有大人和她对视上了,她都会主动露出笑容,让对方忍不住慢下脚步,与她隔空互动,不时还一顿猛夸。
她喜欢和小朋友挥手打招呼。引起小朋友的关注过后,由远及近,慢慢融入小朋友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信手拈来。
我在她身上反而学到了不少东西。
可是,一天下班回家,听见芊芊的婆婆说:下午带芊芊出门玩的时候被一个一岁半的小朋友煽了一耳光。话音刚落,我明显感觉心中怒火占据至高点!不过瞬间就被理智所浇灭。
我忙问是什么原因?芊芊的婆婆接着又说:因为那位一岁半小朋友的奶奶抱着七个月大的亲弟弟,没有抱他,他因此而吃醋,正愁一肚子火没有地方发泄,突然看见我女儿朝着他走过来,还带着友好的微笑。于是,冲上前就煽我女儿一耳光。
芊芊的婆婆立马抱起芊芊往相反的地方拔腿就跑,可是那个一岁半的孩子似乎越打越勇,一直穷追不舍。直到被他的奶奶拦截,拦截过后,他的奶奶直接对他一顿暴揍,边揍还边解释说:对不起,这个孩子的性格和他爹一模一样,都是暴脾气。紧接着,旁边的家长当着所有人的面,用双手把自己的女儿圈在自己的身前,生怕周围的人以及动手打人的小朋友听不见,大声对女儿说:别过去!别离他太近!小心他打你!
我了解这次事件的来龙去脉过后陷入了沉思,进而由这件事情反推出了之前在教育孩子方式上的不足之处。
之前每次下班回家用钥匙开门的时候,都会发出金属摩擦碰撞的声音。女儿在客厅里听见过后就表现出受惊吓的样子,双手张开,不顾一切向着婆婆跑去。我进门过后,婆婆每次都说:动作小一点,声音大了芊芊害怕。
婆婆说的这句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以安慰为主,但是这句话无形中就在暗示孩子:只要声音一大,就要害怕。
假如每次都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慰孩子,只会把孩子从不那么害怕,刻意引导成越来越害怕。
所以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直面开门时发出的声音,并给孩子解释这个声音的由来,从而让她知道这是爸爸回家开门时的动静。最终让她在意识里,从对陌生声音的恐惧转变成找到发出声音源头的兴趣。
煽我女儿的小朋友的奶奶,同样犯了以上的错误,这位小朋友每次发脾气的时候,奶奶如果都是以“这孩子和他父亲一模一样,都是坏脾气”这句话作为孩子的挡箭牌,长期下去,孩子的脾气绝对会慢慢向他的父亲的脾气接近,甚至变本加厉。这也是家长语言中传递出的一种信号,不断引导孩子,从而导致孩子脾气本来都不像父亲那样糟糕,结果会是刻意的模仿自己父亲的脾气。
一方面孩子小的时候特别崇拜自己的父亲,另一方面加上大人多次在孩子面前刻意说孩子脾气特别像他父亲,这类引导性特别强的话语,就会造成孩子的确变成了他父亲的翻版甚至升级版。
再说说这件事情的最后,把女儿圈在自己身边,并且用语言火上浇油的母亲。暂且不说她圈女儿的举动,作为母亲,当着孩子的面大声说出“别过去!别离他太近!小心他打你”的话语。我认为她没有充分考虑这句话对孩子是否造成伤害。尤其是对动手打人的小朋友,伤害最大。这句话会让这个小朋友瞬间被孤立起来,甚至很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童年阴影。
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要三思而后行。如果家长自己都没有思考深度,那么教育出的孩子很有可能会是家长的翻版甚至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