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完美之妄”,说的是对人和事,妄说或妄信有完美。
这世上的人和事,从来就没有完美可言。古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明人们懂得这个道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可惜的是,虽然道理明摆在那里,“完美之妄”还是层出不穷生生不息。
造神就不说了,因为涉及宗教信仰,还是不说的好。近现代的人和事也好象不便说。我写过一篇关于殷墟的文章,借助某个工具平台发出。忽然有一天,被这个工具平台把我的文章给锁了,弄得此文“只限于本人可见”。我就纳闷了,文章根本不涉及任何敏感话题,也绝对没有任何出格的言论,怎么也给锁杀了呢?琢磨来琢磨去,判断是因为文中出现了近现代人物的名字。这就是说,尽管我关于这个人的言论与标准答案相符,那也不行,只要是近现代人物,都是这个工具平台的文字禁区。
这样一来,评析完美之妄,要例举只是被美化尚未被神化未被禁忌的人和事,范围就非常有限了。
不过,到底还是让我找到了二位。
这二位是尧和舜。
据说,他俩人又仁又慈又有良好的治国施政能力和效果,还不专权不私权而举贤禅让王位,是完美为王的楷模。
对此,我坚决地不相信。也就是说,我认为这是妄说。
他俩治国到底如何,现在是无法证实和否定了。但对他俩禅让,倒是有理由质疑并否定,还原他俩并不完美的真相。
看了一下,所谓记载并称颂尧舜禅让事迹的,都出自儒家,要么是儒家人亲自操刀传世,要么虽非儒家人所写但符合儒家史观而被认同得以“正传”。
其实,关于尧舜,历史上有完全不同的记载。一本出于春秋战国时期晋魏史官手笔的《竹书纪年》,在西晋年间被盗墓发现,所记载的就根本没有什么禅让,而是充满了血腥的“尧幽囚,舜野死”。
对于截然不同的两种记载,到底信谁的?儒家的办法很简单,不理睬“来路不正”的《竹书纪年》就是了。所以,尧舜二位得以继续千古垂范,历史也继续由儒家妄说。
但我以为,被无视的《竹书纪年》,恰恰记载的是历史真相。因为尧舜的所谓禅让,在儒家的纪史中,出现的既突兀又孤立,真叫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
怎么远古历史混沌着混沌着,冷不丁就天上掉下来两位天生具备禅让思想、有着不贪恋权利高尚境界的完人了呢?总得有源有流才说得过去吧?
好,咱们溯源,往前面更古里溯,到猿猴那里好不好?现如今还存世的猴子猩猩们会果断地告诉人们,强者为王、王者就拥有并享受权利(比如食品和交配)、王位只能通过争斗获得,是猴山猩群中生物的本能,别指望蒙昧中会凭空出现什么尧舜。所以,尧舜二位的禅让行为没有生物本能的来源。
那就是思想传播或精神传承的结果了?但是,并没有什么尧舜主义或尧舜思想传下来,尧舜以前更没有什么主义和思想。只好解释为,所谓尧舜禅让,可能是一种来历不明莫名其妙的自觉。
人怎么可以这么有这样的自觉?趋利才是人的自觉。果然如儒家妄说,尧舜是反趋利之道而行,树立了如此自觉弃利禅让的光辉榜样,以后,应该有不断的自觉禅让出现才是。可是,没有,除了世袭还是世袭。有过的什么刘汉禅让给曹魏,曹魏禅让给司马晋,全都是被迫或强迫的演戏,哄人的。偶尔有过老子让给儿子的,李渊显然是被逼无奈,乾隆是实权不交虚名欺世……反正,一转眼,几千年都过去了,儒家也让尧舜传颂了垂范了至少两千年,这后代硬是愣是再没有过什么自觉禅让的尧舜再世。可见,还是人的趋利自觉真实可靠,所谓禅让的自觉是假的,不可靠的,忽悠人的。
儒家为什么要如此妄说尧舜?
在传统文化中,释道儒三家各有分工。儒家负责现实社会秩序的构建和维护,有一套要人们遵从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说道,而这种说道预设有一个前提或基础,即,其假定万人之上居尊之首的君王及其治理,都是善的,是完美的。否则,儒家说道将无法立足。所以,儒家需要向世人提供完美的圣明君主大同治世的样本,或者直接说了吧,儒家要忽悠人们相信,得拿出证据来。但是,这样的样本,因为不信神明,不能拿天堂说事;也因为现世难求,可考人事难免引发争议,儒家只能到往古去找人妄造一个出来。妄造的对象,必须无法证伪,也必须无涉现世人和事的褒贬臧否,这样,儒家的说道就站住了,站稳了。于是,所谓完美的尧舜就应儒家之需而妄然应世了。
显然,尧舜被妄说为完美,目的是维系君主专制,忽悠黎民百姓,让人们存着对圣明君主大同治世的幻想和幻象,安然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命运。可怜黎民百姓,还真的被妄说给忽悠了。千百年来,虽然间或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贵贱”啥的,大多数人还是前赴后继在尧天舜土的幻想和幻象中,逆来顺受地过着既没有尧也没有舜的苦日子。当然,这中间,按皇家或儒家的说法,因为有尧舜的好榜样,历史没断过出可比尧舜的好帝王,甚至据说还有过比尧舜更圣明的。然而,谎言毕竟是谎言,完美之妄毕竟是欺骗蛊惑,不管儒家妄造的最早的后来的尧舜们有多完美,封建社会秦政不息专制愈演愈烈百姓永无出头之日却是不争的史实。
以上仅举尧舜被妄说一例,是否足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有人和事被说为完美,都是妄说。妄说的和信妄说的,就是忽悠的和被忽悠的?
还是交给每个人因人因事自己去判断和把握吧。
插图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