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读书,可以消愁,可以解忧。现在的我迷恋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娱乐方式,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习惯。
影响我、鼓励我读书的不是我自己,而是高中的一位朋友。和他相处,感觉他的言谈举止甚至他的一颦一笑都透露着超凡脱俗的气质,很是让人羡慕。我知道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是我总觉得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折磨,每每拿起一本书时心里都会拼尽全力的去抵抗,但终究抵抗不过。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能读完一本书,更没有想过我能成为读书会的一员。20岁,我想读书,我不想再做一个"文盲"!老师的接受,再一次让我坚定了要读书的决心。到现在,当时申请加入读书会的勇气仍然让我佩服。
读书,也同样需要勇气。
一本书,最重也只不会及一个人体重的十分之一,但其真正的价值岂能是称所能称量的。一个人想增重十斤很容易,但是想减掉十斤却十分困难,需要毅力,需要勇气。读书亦是如此。读书并不像做数学或者物理大题那样,每道题只有一个正解,通过多种途径最后也就只能得到一个结果。但如果你读了一本书,第一遍可能只是她的故事梗概,第二遍可能就是她的细节内容,第三遍可能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每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最后真正读完一本书的感受就像真正瘦了十斤那样,快乐,非常持久的快乐,非常持久的满意。这应该就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可以医愚。
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如果一个人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那么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高中时经常会对那些不学习、不做题的人感到不解,我们学习的目的不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以后找个体面的工作吗?为什么不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高三的时间是多么的宝贵,用读几页书的时间不知道可以多做多少道题,多会几个不懂的知识点。现在想想以前的自己真的是可笑至极。假期读了《白鹿原》,体会到了用文字所表达出的情感以及用文字所创造出的形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五章,感觉作者所描述的事就真真切切的发生在自己身旁。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看看根据这部著作所翻拍出的电视剧根本不会体会到作者所想要表达出的情感,大多都是一笑而过,得到一种短暂的满足,不仅愚蠢的浪费了时间也错过了读一本好书的机会。书读多了,容颜会改、思想会变,人格随之也会升华。
读书,需要选择。
在我眼里,书籍没有贵贱之分。只不过是每本书对于每个人的价值不同而已,就像穷人眼里的一万元与富人眼里的一万元一样,穷人的一万元足可以解决一年的温饱问题,而富人的一万元一顿饭都不一定能够吧。同一本书,依别人而言这是一本好书,满足了个人的精神需求,但对于你可能就是一种超越自身能力的一种挑战,先选择那些自己喜爱的、能理解,从书中研究自己,从书中找寻自己。如果真的喜欢读书,那么无论之前读了多少的"坏书",最终一定要找到一本属于自己的好书。
很多书籍都写得很好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议,但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行动也只能在现实中发生,而不是在书本中发生。美国政治家华盛顿曾说"读书若不能应用则所读之书等同于废纸。"如果只知道读书,而不知如何去领悟其精神,也不知如何去应用,那似乎失去了书籍的意义,同时也枉费了作者的一片心意。
文章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海子的《以梦为马》——
面对大海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一年前踌躇满志的步入大学,半年前定谋贵决的加入读书会,几天前直言不讳的说出了心里的自卑。每次参加读书会,都会选择静静地聆听,常会感觉到和书友之间的微小的差距,正是因为有差距我才应更加努力。每天都比别人多些努力。叔本华说:"谁要是走了一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那我慢慢地走,哪怕毕业后才走到,那我也该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