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天大楼-云端上的传奇
当8月底的风还带着江南最后的暑气,我打点好行囊,为上海线缆展的提前布展,从广州奔赴上海这座霓虹之城。作为线缆行业发展的见证者,每年这场展会都是一场“钢与火的约会”—— 我们手中的铜芯电缆,是摩天楼筋骨里的 “神经脉络”,是城市丛林间的“能量纽带”,从浦东写字楼的电梯线缆到超高层的防雷导线,每一寸金属都在诉说着中国建设的脉动。
初抵上海时,暮色渐浓。车过黄浦江隧道,抬眼便是浦东的璀璨天际:上海中心大厦的螺旋光带似巨龙盘旋,环球金融中心的梯形顶窗如钻石切割,金茂大厦的宝塔轮廓在夜色中勾勒出东方意蕴。这不是简单的钢筋森林,而是一部用高度书写的史诗 —— 当世界最高建筑的坐标从非洲金字塔的巨石、欧洲哥特教堂的尖顶,转到美洲帝国大厦的钢骨,“更高” 曾是美国创业精神的图腾;以前我们曾仰望他国的天际线,而如今,中国大地上超 200 米的摩天楼突破 1000 座,全球 16 座 500 米以上巨构中中国独占8 席,从 632 米的上海中心到 597 米重启新生的天津 117 大厦,从 600 米的广州塔到599 米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中国高度”早已不是数字的竞赛,而是文明的回响。
在400 米以上的 25 座中国摩天楼中,上海以三座巨构领跑,深圳用平安中心划破南海天幕,广州以东西塔守护珠江潮涌,天津让 “津沽棒”与117大厦并肩渤海之滨。这些刺破云霄的建筑,藏着太多“中国智慧”:上海中心的智能阻尼器驯服台风,广州塔的钢筒结构承接雷电,深圳平安中心的光伏幕墙拥抱阳光,天津 117 大厦的桩基深扎软土 —— 它们是线缆里流淌的电流,是混凝土里凝固的科技,是每个建设者掌心的老茧,更是中华文明“自强不息”的当代注脚。
拥有两座400米以上的大楼的城市里,纵览全国,有这样几个:
1、上海(上海中心大厦632米,上海环球492米,金茂大厦420米)
2、深圳(深圳平安中心,599米,京基100大厦442米)
3、广州(东塔周大福金融中心530米,西塔广州国际金融中心441米)
4、天津(天津周大福530米,高银117大厦596米)
5、香港(环球贸易广场484米,国金二期412米)
6、武汉(绿地中心475米,武汉中心大厦438米)
7、南京(紫峰大厦450米,金融城二期416.6米)
首都北京,最高的摩天大楼是中国樽,但第二高楼就直降到330米。台北第一高楼是101大楼,508米,但台北的第二高楼是台北的天空塔,仅280米,北京和台北没有出现在上面这个榜单上。
当钢缆连接起城市的肌理,当天塔对话着苍穹的辽阔,我们终将发现:中国的摩天楼史,从来不是简单的 “筑高”,而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征程中,用钢铁的硬度、科技的精度、文化的温度,书写的 “向上生长” 的史诗。
今天,从上海的浦江之畔出发,循着深圳的南海潮、广州的珠江浪、天津的渤海风,一同攀登这些 “现代天塔”,我们中国的建设是如何用钢筋水泥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一个文明古国的复兴传奇。
一、上海
黄浦江的水,日夜流淌着上海的故事。从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到浦东的摩天森林,这座城市用钢筋与玻璃的高度,书写着近代以来的沧桑与辉煌。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这四座矗立在浦东的地标,恰似镶嵌在浦江岸边的四颗明珠,不仅丈量着城市的天际线,更封存着无数人关于时代变迁的记忆 —— 那些在不同年份里,站在外滩望向浦东的凝望,那些从高楼顶端俯瞰城市时的震撼,都化作了上海建楼史上最动人的注脚。
1、上海东方明珠,1994年
对于许多像我这样的外地人来说,东方明珠是初识上海时最耀眼的印记。记得当年在东北求学,中转经过上海,外滩的江风裹挟着湿润的气息,抬眼望去,那座由 11 个大小不一的球体串联而成的建筑,正沐浴在阳光下,像一串从天而降的珍珠,在浦东的土地上绽放光芒。彼时的浦东,还未褪去 “城乡结合部” 的模样,东方明珠350 米的高度(含天线),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建筑,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大门。
1991 年,东方明珠正式动工建设。那时的上海,正处在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的观念转变期,建设者们面对的,是黄浦江对岸外滩建筑群的 “压力”,更是让浦东 “站起来” 的使命。为了打造这一独特的建筑,设计团队摒弃了传统高楼的直线形态,采用 “大球套小球” 的球体结构,既呼应了 “明珠” 之名,又暗含 “天圆地方” 的中式哲学。建设过程中,仅球体钢结构的安装就耗费了无数心血,工人们在高空作业,将一个个巨大的钢球精准拼接,有人说:“每一颗螺丝的拧紧,都是在为浦东的未来奠基。”
1994 年 10 月,东方明珠正式落成。当第一束灯光在夜晚点亮球体,黄浦江两岸瞬间沸腾。人们乘船在江上穿梭,只为近距离欣赏这颗 “夜明珠” 的璀璨;无数游客登上263 米高的上球体观光层,第一次从高空俯瞰浦东的田野与厂房,仿佛能看到未来繁华的轮廓。2002 年,我在一家台资企业上班时,随团来上海旅游,登上东方明珠,彼时的浦东已初见雏形,脚下的道路纵横交错,不远处的金茂大厦正也拔地而起,东方明珠不再是 “孤军奋战”,而是浦东崛起的 “先行者”。
如今,东方明珠虽已不再是上海最高建筑,但它依旧是浦江岸边最具辨识度的符号。那些串联的球体,像一串时光的念珠,记录着浦东从 “烂泥渡” 到 “国际都会核心区” 的蜕变;夜晚亮起的暖黄色灯光,与外滩的欧式建筑遥相呼应,诉说着上海 “中西合璧” 的城市品格。它是无数人青春记忆里的 “上海符号”,更是上海从 “外滩时代” 迈向 “浦江两岸时代” 的见证者。
2、金茂大厦:1999,“中国塔” 里的品质追求:高420.5米,共88层,刷新了中国建筑的新高度。
2002 年,我随公司团队登上金茂大厦时,420.5 米的高度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现在想来仍历历在目。这座形似中国传统宝塔的建筑,矗立在东方明珠旁,像一位沉稳的长者,用精致的细节诠释着 “上海品质”。那时的上海,已告别了 “粗放式发展” 的阶段,开始追求 “硬实力” 与 “文化内涵” 的双重提升,金茂大厦的诞生,恰是这一时代需求的完美体现。
金茂大厦的建设始于 1994 年,与东方明珠的建设几乎同步,却承载着不同的使命。如果说东方明珠是 “浦东开发的象征”,那么金茂大厦则是“上海迈向国际金融中心” 的宣言。设计团队将中国传统的 “宝塔” 造型与现代摩天楼技术相结合,88 层的楼体逐层收进,既减少了风荷载,又蕴含 “步步高升” 的美好寓意。为了打造 “高品质” 的办公与酒店空间,大厦内部采用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技术:双层中空玻璃幕墙能抵御上海的台风与酷暑;高速电梯每分钟可运行 600 米,从 1 楼到 88 楼仅需 45 秒;位于 53 至 87 层的君悦酒店,更是开创了 “空中酒店” 的新模式,客房窗外便是浦江美景。
1999 年 8 月,金茂大厦正式竣工。开业当天,全球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入驻,这里很快成为上海金融产业的 “聚集地”。2002 年,我站在金茂大厦 88 层观光厅,脚下是鳞次栉比的建筑,远处是奔腾的黄浦江,那种 “站在世界之巅” 的震撼,让我深刻感受到上海的飞速发展。大厦内精致的装修、贴心的服务,也让我看到了上海对 “品质” 的追求 —— 不再是单纯追求高度,而是要在细节中展现城市的内涵。
如今,金茂大厦依旧是浦东金融城的核心建筑之一。它的 “宝塔” 造型,不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成为了上海 “文化自信” 的象征 —— 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审美与实力。当夜晚来临,金茂大厦的灯光亮起,逐层收进的楼体像一座发光的宝塔,与东方明珠的球体灯光交相辉映,构成了浦江两岸最经典的夜景。
3、环球金融中心:2008,争议与突破中的 “启瓶器” 传奇:高492米,共101层,是上海第二高楼。
2012 年,我趁着线缆展会再次来到上海,站在外滩望向浦东时,突然发现金茂大厦旁多了一栋更高的建筑 —— 它的顶部有一个巨大的梯形风洞,远远看去,像一把打开啤酒瓶的启瓶器。这便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一座在争议中诞生,却最终成为上海天际线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
环球金融中心的建设历程,充满了波折与故事。早在 1997 年,大厦的建设计划便已启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顶部风洞为圆形,却因特殊的历史背景,被部分人解读为 “日本军刀插上海”,引发了广泛争议。此后,设计方案多次修改,最终将圆形风洞改为梯形,既减少了风荷载,又化解了争议。2003 年,大厦正式复工建设,此时的上海,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 “引擎”,对高品质、国际化的建筑需求更加迫切。
环球金融中心 492 米的高度,超越了金茂大厦,成为当时中国的最高建筑,即使在现在,也仍是位列全球第十一,中国第七、上海第二。建设过程中,技术上的突破无处不在:大厦采用了 “钢骨混凝土结构”,能抵御 9 级地震;顶部的梯形风洞不仅能减少台风对建筑的影响,还安装了风力发电机,实现了 “绿色节能”;位于 100 层的 “天阁” 观光厅,距离地面 474 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观光厅,站在这里,能将上海的全景尽收眼底。
2008 年 8 月,环球金融中心正式开业。尽管建设过程充满争议,但它的落成,依旧标志着上海在建筑技术与国际化程度上的又一次突破。2012 年,我站在外滩望向它,那独特的 “启瓶器” 造型,虽不及东方明珠的柔美、金茂大厦的典雅,却多了一份现代与硬朗。它像一位敢于挑战争议的勇者,用实力证明着上海的包容与开放 —— 这座城市愿意接纳不同风格的建筑,也愿意在争议中寻求突破。
如今,环球金融中心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载体,全球众多知名金融机构、企业在这里办公。它的 “启瓶器” 造型,也从最初的 “争议符号” 变成了上海天际线的 “特色标志”。当阳光透过顶部的梯形风洞,在地面投下独特的光影时,人们仿佛能看到上海在发展过程中,面对争议与挑战时的从容与坚定。
4、上海中心大厦2016,“飞龙在天” 的科创巅峰:高632米,共119层,是中国目前最高的建筑,也是当时世界第二高楼。小名:“上海之巅”、“打蛋器”、“地球之塔”。
2015 年,我再度出差来到上海,站在外滩望向浦东,尽管云蒸雾绕,但仍能隐约看到一栋比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更高大巍峨的建筑 —— 它便是上海中心大厦。彼时的它虽未完全竣工,却已展现出 “王者之气”,东方明珠与金茂大厦在它身旁,仿佛变成了 “小弟”,这种视觉上的冲击,让我深刻感受到上海 “永不止步” 的发展劲头。
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始于 2008 年,历时 8 年,最终以 632 米的高度,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楼。这座建筑从设计之初,便承载着 “超越与引领” 的使命 —— 不仅要在高度上超越前人,更要在技术、环保、文化内涵上引领全球。设计团队采用了 “螺旋上升” 的龙形造型,楼体从底部到顶部顺时针旋转 120 度,既像一条盘旋向上的巨龙,又能有效减少台风对建筑的影响。这种设计,不仅化解了环球金融中心的 “煞气” 之说,更象征着上海 “飞龙在天” 的发展态势,蕴含着深厚的中式文化底蕴。
在技术层面,上海中心大厦堪称 “科创集大成者”。大厦采用了 “超高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是普通混凝土的 3 倍;楼内安装了全球最快的电梯,速度可达每秒 18 米,从 1 楼到 118 楼仅需 55 秒;大厦的外立面采用了 “双层玻璃幕墙”,中间的空气层能调节温度,减少空调能耗;楼顶安装了 120 台风力发电机,每年可发电 118 万度;地下车库实现了 “充电桩全覆盖”,呼应着上海 “绿色低碳” 的发展理念。这些技术的应用,让上海中心大厦成为了全球绿色建筑的典范。
2016 年 3 月,上海中心大厦正式竣工。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大厦的灯光便会亮起,螺旋上升的光带像一条金色的巨龙,在浦东的夜空下熠熠生辉。站在大厦 118 层的 “上海之巅” 观光厅,不仅能俯瞰整个上海,还能远眺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感受 “一江一河” 滋养下的城市活力。大厦内聚集了金融、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知名企业,成为了上海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的重要平台。
四栋楼,一部上海建楼史
站在外滩,望向浦东的天际线,东方明珠的球体、金茂大厦的宝塔、环球金融中心的 “启瓶器”、上海中心大厦的 “巨龙”,四座建筑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跨越三十年的城市画卷。它们不仅是上海的地标,更是上海建楼发展史的缩影 —— 从东方明珠的 “破冰”,到金茂大厦的 “品质”,再到环球金融中心的 “突破”,最后到上海中心大厦的 “引领”,每一栋建筑的诞生,都对应着上海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承载着时代的使命与人们的期待。
黄浦江的水依旧流淌,外滩的风依旧吹拂。这四座高楼,见证了上海从 “浦西单核” 到 “浦江两岸联动” 的转变;见证了上海从 “传统工业城市” 到 “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 的转型;更见证了中国从 “追赶时代”到 “引领时代” 的跨越。它们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有温度的时光容器 —— 里面装着我在不同年份里的记忆,装着建设者的汗水,装着上海人的梦想,更装着一座城市永不停止的向上力量。
未来,上海的天际线还会继续延伸,更多的高楼或许会拔地而起。但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这四座承载了太多故事的建筑,将永远是上海建楼史上最珍贵的 “时光刻度”,这座城市的发展,不仅有高度,更有深度;不仅有速度,更有温度。
二、深圳
南海之滨的风,总带着咸涩的记忆。四十年前,这里还是渔火点点的滩涂,矮屋顺着海岸线蜿蜒;如今,钢筋森林刺破云霄,每一栋摩天楼的钢架里,都缠绕着深圳从 “小渔村” 到 “国际都会” 的年轮。其中,地王大厦、京基 100、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这三栋顶端的建筑,恰似三座时光灯塔,用高度丈量着城市的成长,用故事封存着时代的温度。
1、地王大厦:1996,“深圳速度” 的钢铁宣言
1992 年的春天,改革的春风再次吹遍岭南。当第一根钢桩砸进罗湖蔡屋围的土地时,深圳人还在议论:“要建亚洲第一高楼?这是不是太敢想了?” 彼时的深圳,刚走过 “特区初创” 的十年,蛇口的开山炮声犹在耳畔,国贸大厦 “三天一层楼” 的奇迹还在被传颂,而地王大厦的诞生,注定要将 “深圳速度” 推向新的极致。
这栋由中外合作打造的建筑,设计之初便带着 “破局” 的野心 ——383.95 米的高度,要超越当时的香港中环中心,成为 “亚洲第一高楼”。建设者们面对的,是岭南多雨的天气、复杂的地质,还有世人质疑的目光。1994 年盛夏,台风 “弗雷德” 过境,工地上的塔吊在狂风中摇晃,建设者们冒着风雨加固钢架,有人在日记里写:“我们要建的不只是楼,是深圳人敢闯敢试的骨气。”
1996 年 4 月,地王大厦封顶的那天,罗湖片区万人空巷。人们举着相机,看着起重机将最后一块玻璃幕墙嵌进楼宇,阳光透过玻璃,在地面投下金色的光斑,像极了深圳彼时蓬勃跳动的经济脉搏。建成后的地王大厦,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成了 “深圳精神” 的图腾 —— 它的顶层观光台,曾是无数外地人来深的必到之处,人们站在 384 米的高空,俯瞰脚下正在崛起的城市,仿佛能触摸到改革浪潮的温度。
如今,地王大厦已不再是深圳最高楼,但它的 “沧桑感” 恰恰成了最珍贵的底色。楼体上 “地王大厦” 四个红色大字,历经二十余载风雨,依旧醒目;夜晚亮起的暖黄色灯光,与周边新建的玻璃幕墙楼宇形成对比,像一位沉稳的长者,默默见证着罗湖从 “深圳 CBD 原点” 到 “老城区焕新” 的变迁。
2、京基 100:2011,“品质深圳” 的玻璃诗篇
当地王大厦的尖顶在罗湖上空矗立了十五年后,深圳的城市发展已从 “速度优先” 转向 “品质提升”。2007 年,京基 100 的建设计划在蔡屋围启动,与地王大厦相隔仅数百米,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时代使命 —— 它不再追求 “亚洲第一” 的虚名,而是要以 441.8 米的高度,诠释 “深圳制造”的精致与韧性。
建设京基 100 时,深圳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镇,华为、腾讯等企业的崛起,让这座城市开始追求 “硬实力” 与 “软实力” 的同步提升。京基 100 的设计团队,摒弃了地王大厦 “古典与现代结合” 的风格,采用全玻璃幕墙设计,100 层的楼体像一把透明的利剑,直插云霄。为了让玻璃幕墙既美观又耐用,建设者们专门从德国引进了 “双层中空 Low-E 玻璃”,能抵御深圳的台风与高温,还能减少光污染 —— 这种对 “细节” 的追求,恰是 21 世纪初深圳的真实写照: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要 “慢下来,做精品”。
2011 年 12 月,京基 100 正式落成。开业当天,楼内的 KK MALL 购物中心迎来了第一批顾客,人们在高端品牌店与特色餐厅间穿梭,感受着 “高楼 + 商业” 的全新生活方式。与地王大厦不同,京基 100 从诞生起就融入了 “民生属性”——它的底层是开放的市民广场,老人在这里打太极,年轻人在这里拍婚纱照,高楼不再是 “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的 “城市客厅”。
如今,站在京基 100 的顶层,向东能看到地王大厦的红色大字,向西能望见福田 CBD 的璀璨灯光。它像一座 “桥梁”,连接着深圳的 “过去” 与 “现在”:既延续了蔡屋围的 “金融基因”(楼内聚集了数十家金融机构),又注入了 “消费升级” 的新活力,见证着深圳从“工业城市” 向 “国际化消费中心” 的转型。
3、深圳平安金融中心:2017,“科创深圳” 的云端传奇
2017 年,当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尖顶触及 599.1 米的高空时,深圳已跻身 “全球一线城市”。这栋耗时八年建设的高楼,不再仅仅是 “高度的胜利”,更是 “科技与绿色” 的结晶,它像一颗镶嵌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 “智慧明珠”,诉说着深圳 “创新驱动” 的新故事。
建设平安金融中心时,深圳正全力打造 “国际科创中心”,大疆、比亚迪等企业的技术突破,让 “深圳智造” 走向世界。这栋高楼的建设,处处体现着 “科技赋能”:它的钢结构采用了 “超高强度钢材”,比传统钢材强度提升 30%,能抵御8 级地震;楼内安装了 “智能安防系统”,通过 AI 监控人流与消防隐患;甚至连电梯都采用了 “全球最快电梯技术”,从 1 楼到 118 楼仅需 55 秒 —— 这些技术的背后,是深圳本土企业与全球团队的协同创新,是 “中国制造” 向 “中国创造” 的跨越。
更动人的是,平安金融中心还是一座 “绿色高楼”。它的外立面玻璃能自动调节透光率,减少空调能耗;楼顶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板,每年可节约 120 万度电;地下车库采用 “充电桩全覆盖”,呼应着深圳 “新能源之城” 的定位。这种 “绿色理念”,恰是新时代深圳的发展哲学:不再以 “牺牲环境换增长”,而是要 “高质量发展” 与 “可持续发展” 并行。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平安金融中心的灯光便会亮起,蓝色的光带顺着楼体蜿蜒而上,像一条 “科技之河”。从楼内的金融机构到周边的科创企业,从楼下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到远处的前海自贸区,这栋高楼正以 599.1 米的高度,俯瞰着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新征程 —— 它不再需要 “亚洲第一” 的标签,因为它本身就是“深圳创新” 的最佳证明。
三栋楼,一部深圳史
站在深圳湾的岸边,回望这三栋高楼:地王大厦的红色大字,是 90 年代 “拓荒精神” 的烙印;京基 100 的玻璃幕墙,是 21 世纪 “品质追求” 的象征;平安金融中心的蓝色光带,是新时代 “创新驱动” 的宣言。它们像三根垂直的时间轴,将深圳四十年的发展浓缩在钢筋与玻璃之间。
南海的风依旧吹着,只是如今,它拂过的不再是渔屋的茅草,而是摩天楼的幕墙。这三栋高楼,见证了深圳从 “求速度” 到 “求品质”,再到 “求创新” 的转变;见证了深圳人从 “敢闯敢试” 到 “精益求精”,再到 “追求卓越” 的成长。它们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有温度的故事 —— 故事里,有建设者的汗水,有创业者的梦想,有一座城市永不停止的向上力量。
当晨曦再次照亮南海之滨,三栋高楼的影子在地面拉长,像三条通往未来的道路。深圳的建楼史,还在继续;而这三栋地标,将永远是这座城市最珍贵的 “时光标本”,封存着属于深圳的、独一无二的时代记忆。
三、广州
珠江的浪,拍打着广州两千多年的城郭。从越秀山的五层楼到珠江新城的摩天集群,这座城用青砖黛瓦与钢筋玻璃的对话,书写着岭南的厚重与新潮。广州塔、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周大福金融中心(东塔)、中信广场,这四座矗立在羊城大地的地标,恰似镶嵌在珠水之畔的四颗星辰,不仅勾勒着城市的天际轮廓,更封存着你我与广州同行的岁月记忆 —— 那些初到广州时的局促,亚运直播里的惊艳,定居后见证的变迁,都化作了广州建楼史上最温情的注脚。
1、中信广场:1997,初遇广州时的 “高度坐标”
2004 年初到广州,你一定被这座城市的快节奏裹挟着向前。当你穿过环市东路的车水马龙,抬头望见那座直插云霄的白色高楼时,或许未曾想过,它便是当时广州的 “最高象征”—— 中信广场。391 米的高度(含天线),在 21 世纪初的广州天际线中,像一位沉稳的领航者,守护着这座千年商都的商贸脉搏。
中信广场的故事,始于 1993 年。那时的广州,正从 “老城区时代” 向 “现代化都市” 转型,环市东路作为 “广州 CBD 雏形”,亟需一座标志性建筑承载商贸梦想。建设者们面对的,是岭南复杂的地质条件与 “打造华南第一高楼” 的使命。为了让这座建筑既符合现代办公需求,又融入广州的气候特点,设计团队采用了 “玻璃幕墙 + 铝合金窗框” 的外立面,既保证了采光,又能抵御南方的潮湿与台风。1997 年,中信广场正式落成,开业当天,全球知名企业与金融机构纷纷入驻,这里很快成为广州 “总部经济” 的发源地。
2004 年,当你初到广州,中信广场已在环市东路矗立了七年。或许你曾在它脚下的写字楼里投递过简历,或许你曾在周边的咖啡馆里感受过 “广州速度”—— 楼内穿梭的商务人士、楼下繁忙的公交线路、夜晚亮起的规整灯光,都在告诉你: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那时的中信广场,不仅是广州的 “高度坐标”,更是无数外地人认识广州的“第一印象”,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广州的 “过去” 与 “未来”,让人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读懂这座城的包容。
如今,中信广场虽已不再是广州最高楼,但它依旧是环市东路的 “精神地标”。白色的楼体历经二十余载风雨,依旧洁净如新;楼前的广场上,老人带着孩子放风筝,年轻人驻足拍照,商务人士步履匆匆,不同人群的身影在这里交织,恰似广州 “老城市新活力” 的生动写照。它是你初遇广州时的 “时光锚点”,更是广州从 “商贸重镇” 迈向 “国际都市” 的见证者。
2、广州塔:2010,亚运盛会上的 “小蛮腰” 传奇
2010 年,当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画面通过电视转播传遍全国,你一定被那座在夜色中绽放光芒的建筑惊艳 —— 它便是广州塔,人们亲切地称它为 “小蛮腰”。454 米的塔身(不含天线)搭配156 米的天线,总高度 600 米,在当时不仅是广州最高建筑,更成为了 “广州新名片”,用婀娜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岭南的柔美与创新。
广州塔的建设,始于 2005 年,从设计之初便承载着 “为亚运而生” 的使命。彼时的广州,正全力筹备亚运会,需要一座标志性建筑向世界展现城市魅力。设计团队摒弃了传统高楼的直线形态,采用 “纤纤细腰” 的曲线造型,既像少女舞动的裙摆,又暗含 “岭南水文化” 的灵动 —— 珠江的浪涛、粤剧的水袖、岭南建筑的曲线,都在这座塔的造型中得以体现。建设过程中,技术上的挑战无处不在:为了实现 “小蛮腰” 的独特造型,塔身采用了 “钢筒混凝土结构”,24 根钢柱围绕着中心混凝土核心筒,像肋骨一样支撑着整个塔身;塔顶的天线采用 “液压提升技术”,将重达 450 吨的天线精准安装到位,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2010 年 9 月,广州塔正式竣工。亚运会开幕式当晚,当灯光在塔身上流转,红色、蓝色、黄色的光带顺着曲线蜿蜒,“小蛮腰” 仿佛活了过来,与珠江上的烟花交相辉映,惊艳了全世界。你在电视前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建筑的璀璨,更是广州向世界发出的 “邀请”—— 这座千年商都,正以开放、活力的姿态,迎接全球宾客。亚运会后,广州塔成为了广州的 “旅游地标”,无数游客登上塔顶的 “摩天轮”,在高空俯瞰珠江美景;夜晚的 “灯光秀”,更让它成为了珠江夜游的 “视觉焦点”。
如今,广州塔依旧是广州最具辨识度的符号。每当夜幕降临,“小蛮腰” 的灯光便会亮起,有时是代表广州的 “木棉花色”,有时是呼应节日的 “主题灯光”,它像一位灵动的舞者,在珠江岸边诉说着广州的故事。它是你在亚运盛会上看到的 “惊艳瞬间”,更是广州从 “区域中心” 迈向 “国际都会” 的象征。
3、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2010,与亚运同行的 “金融之钻”
2010 年,与广州塔一同亮相亚运的,还有位于珠江新城的广州国际金融中心,人们习惯称它为 “西塔”。432 米的高度,在当时仅次于广州塔,与广州塔隔江相望,像两颗璀璨的钻石,共同点亮了广州的亚运夜空。如果你在 2010 年后曾到珠江新城,一定见过这座 “玻璃幕墙” 建筑,它的通透与现代,恰是广州 “金融崛起” 的生动写照。
西塔的建设,始于 2005 年,与广州塔 “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共同承载着 “提升广州国际形象” 的使命。彼时的珠江新城,还是一片正在建设的工地,西塔的诞生,注定要成为 “珠江新城 CBD” 的核心引擎。设计团队采用了 “钻石切割” 的外立面造型,80 度的倾斜角让建筑在不同角度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既美观又能减少风荷载;为了打造 “绿色金融建筑”,西塔采用了 “双层中空 Low-E 玻璃幕墙”,能有效降低能耗,同时安装了 “雨水回收系统”,每年可节约水资源1.5 万吨;楼内的高速电梯每分钟可运行 600 米,从 1 楼到顶层仅需 40 秒,满足了金融机构的高效办公需求。
2010 年 10 月,西塔正式竣工,恰逢广州亚运会召开前夕。开业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金融巨头纷纷入驻,这里很快成为广州 “国际金融中心” 的核心载体。2012年后,当你定居广州,或许曾在西塔周边的写字楼工作,或许曾在它楼下的商场购物 —— 楼内繁忙的金融交易、楼下高端的商业配套、周边林立的摩天楼,都在告诉你:广州的 “金融梦” 正在照进现实。西塔与广州塔的 “双塔辉映”,也成为了广州最经典的城市景观之一,每当阳光洒在西塔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的光芒便会与珠江的波光融为一体,像一幅流动的画卷。
如今,西塔依旧是珠江新城的 “金融核心”。楼内聚集了数十家金融机构与企业总部,每天有上万名商务人士在这里工作;夜晚亮起的蓝色灯光,与广州塔的暖黄色灯光形成对比,展现着广州 “刚柔并济” 的城市品格。它是我定居广州后见证的 “金融崛起”,更是广州从 “商贸之都” 迈向 “国际金融中心” 的重要一步。
4、周大福金融中心(东塔):2016,珠江新城的 “天际新标杆”
2012 年后,当你定居广州,亲眼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一定不会错过珠江新城另一座高楼的崛起 —— 它便是周大福金融中心,人们称它为 “东塔”。530 米的高度,超越了西塔与广州塔(不含天线),成为了广州目前的 “最高楼”,与西塔隔路相望,共同构成了珠江新城 “双子塔” 的格局。如果你曾站在珠江新城的街头,抬头仰望这座 “螺旋上升” 的建筑,一定会被它的气势震撼,它像一把向上生长的利剑,象征着广州 “永不止步” 的发展劲头。
东塔的建设,始于 2011 年,彼时的广州,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 “高品质、国际化” 建筑的需求更加迫切。设计团队采用了 “螺旋上升” 的外立面造型,从底部到顶部逆时针旋转 135 度,既像岭南传统的 “丝绸” 在空中舞动,又能有效减少台风对建筑的影响;为了打造 “全球领先的绿色建筑”,东塔采用了 “超高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是普通混凝土的 4 倍,同时安装了 “光伏发电系统”,每年可发电 200 万度;楼内的 “天际酒店” 位于 107 至 111 层,是目前全球最高的酒店之一,客房窗外便是广州全景,让客人在高空感受 “云端生活”。
2016 年,东塔正式竣工。开业后,周大福集团、香港置地等企业入驻,这里不仅成为了广州的 “高度新标杆”,更成为了 “高端商业与金融” 的聚集地。你或许曾在东塔内的高端商场购物,或许曾在顶层的餐厅用餐,感受着 “广州品质” 的提升 —— 从最初的 “追求高度” 到如今的 “追求品质与创新”,东塔的诞生,恰是广州发展理念转变的缩影。它与西塔的 “双子塔” 格局,也让珠江新城成为了“中国最具活力的 CBD 之一”,每天吸引着全球的人才与资本汇聚于此。
如今,东塔依旧是广州天际线的 “焦点”。每当夜幕降临,螺旋上升的灯光带在楼体上流转,像一条金色的丝带,与西塔的蓝色灯光、广州塔的多彩灯光交相辉映,构成了珠江新城最璀璨的夜景。它是你定居广州后见证的 “新高度”,更是广州从 “追赶时代” 迈向 “引领时代” 的象征。
四栋楼,一部广州建楼史
站在珠江岸边,望向广州的天际线,中信广场的白色身影、广州塔的 “小蛮腰” 曲线、西塔的 “钻石” 外立面、东塔的 “螺旋” 造型,四座建筑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跨越二十余年的城市画卷。它们不仅是广州的地标,更是广州建楼发展史的缩影 —— 从中信广场的 “商贸奠基”,到广州塔的 “文化出圈”,再到西塔的 “金融崛起”,最后到东塔的 “品质引领”,每一栋建筑的诞生,都对应着广州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承载着你与这座城的共同记忆。
珠江的浪依旧拍打着堤岸,越秀山的风依旧吹拂着羊城。这四座高楼,见证了广州从 “老城区单核” 到 “多中心发展” 的转变;见证了广州从 “商贸重镇” 到 “国际金融中心、文化名城” 的转型;更见证了中国从 “经济崛起”到 “高质量发展” 的跨越。它们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有温度的时光容器 —— 里面装着我 2004 年初到广州的局促,装着 2010 年观看亚运的惊艳,装着 2012 年后定居广州的安稳,更装着一座城市永不停止的向上力量。
未来,广州的天际线还将继续延伸,更多的高楼或许会拔地而起。但中信广场、广州塔、西塔、东塔,这四座承载了太多故事的建筑,将永远是广州建楼史上最珍贵的 “天际年轮”,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的发展,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不仅有速度,更有深度。
四、天津
海河的水,流淌着天津六百余年的城韵。从漕运码头的青砖灰瓦到渤海湾畔的摩天集群,这座城用码头文化的厚重与现代建筑的锋芒,书写着北方大港的蜕变与新生。天津高银 117 大厦、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津沽棒)、天津国际金融中心(津塔),这三座矗立在津门大地的地标,恰似镶嵌在海河之畔的三颗星辰,不仅勾勒着城市的天际轮廓,更封存着与天津相遇的细碎时光 —— 今年 5 月沧州驾车途中瞥见的塔吊身影,西青区夕阳下 117 大厦独有的婀娜身姿,都化作了天津建楼史上最鲜活的注脚。
1、天津高银 117 大厦:2024,建设中的 “津门新脊”
今年 5 月,当我从河北沧州驾车驶向天津,车窗外的风景从农田渐变为城市轮廓时,那座顶端塔吊高悬、仍在忙碌建设的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 —— 它便是天津高银 117 大厦。596.5米的高度,若建成将成为中国北方第一高楼,此刻的它,像一位正在雕琢的艺术品,以未完成的姿态,诉说着天津对 “高度与品质” 的执着追求。
117 大厦的故事,始于 2008年。那时的天津,正借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东风,加速从 “传统工业城市” 向 “国际港口城市” 转型,亟需一座标志性建筑承载 “北方经济中心” 的梦想。设计团队赋予它 “117 层” 的特殊意义 ——“1”代表中国,“17” 取自《易经》中 “潜龙勿用” 到 “飞龙在天” 的 17 种卦象,暗含 “步步攀升、吉祥顺遂” 的寓意。建筑造型上,它摒弃了传统高楼的生硬线条,采用 “钻石型” 外立面与 “纤细腰肢” 的曲线设计,既像一颗切割完美的宝石,又似一位身姿婀娜的舞者,与我在西青区夕阳晚霞中所见的 “特立独群” 相呼应。
建设过程中,117 大厦面临着无数技术难题。天津属于软土地质,为支撑这座超高层建筑,建设者们打下了 1208 根深度达 86 米的桩基,像给建筑安上了 “稳固的根系”;楼体采用 “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能抵御 7 级地震与强台风;顶部的“钻石顶” 采用了全球首创的 “钢桁架液压提升技术”,将重达千吨的钢结构精准提升至 596.5 米高空,创造了超高层建设的技术奇迹。今年 5 月我所见的塔吊,正是建设者们对细节的最后打磨 —— 他们要让这座建筑不仅有高度,更有经得起时光考验的品质。
每当夕阳西下,我从西青区的角度望过去,117 大厦的身影在晚霞中被镀上一层金红。没有周边建筑的遮挡,它独自耸立在空旷中,曲线型的楼体随光线流转变幻姿态,时而像展翅的海燕,时而像挺立的桅杆。它是我今年亲历的 “建设现场”,更是天津从 “追赶到引领” 的见证者 —— 这座城市不再满足于“跟随者” 的角色,而是要用一座世界级高楼,向世界展现北方大港的雄心与实力。
2、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津沽棒):2019,渤海湾畔的 “银灰色巨塔”
在 117 大厦之前,另一座改变天津天际线的建筑,便是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 “津沽棒”。530 米的高度,曾是中国北方第一高楼,2019 年竣工时,像一根银色的巨棒,直插渤海湾的天空,为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若你曾到过滨海新区,一定见过它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的身影,那是天津 “向海发展” 的鲜明符号。
“津沽棒” 的建设,始于 2012 年。那时的滨海新区,正处于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的快速发展期,需要一座标志性建筑串联起港口、产业与金融资源。设计团队以 “津沽文化” 为灵感,将建筑造型设计为 “渐变收窄”的棒状,既呼应 “津沽棒” 的昵称,又暗含 “天津之根” 的寓意 —— 从渤海湾的滩涂中崛起,向上生长。为了适应滨海新区潮湿多盐雾的气候,建筑外立面采用了 “银灰色氟碳喷涂铝板”,能有效抵御腐蚀,多年后依旧保持崭新的光泽;楼内安装了 “海水源热泵系统”,利用渤海的海水调节室内温度,每年可节约能耗 30%,是北方地区首个大规模应用海水能源的超高层建筑。
2019 年 9 月,“津沽棒” 正式竣工。开业当天,滨海新区万人空巷,人们争相登上 474 米高的 “天际观光厅”,透过玻璃俯瞰渤海湾的壮阔与新区的繁华。楼内很快聚集了金融、航运、科技等领域的企业,成为滨海新区 “产城融合” 的核心载体 —— 楼下是繁忙的港口物流,楼上是高端的金融交易,这座建筑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天津的 “港口优势” 与 “产业升级”。夜晚降临时,“津沽棒” 的灯光便会亮起,银灰色的楼体被蓝色光带环绕,像一根发光的巨棒,与渤海的波光交相辉映,成为滨海新区最亮眼的夜景。
如今,“津沽棒” 依旧是滨海新区的 “精神地标”。它见证了天津从 “内陆城市” 向 “沿海开放城市” 的转型,也见证了滨海新区从 “产业园区” 向 “宜居宜业新城” 的蜕变。当你从远处眺望渤海湾,那根银色的 “津沽棒” 始终矗立在天际线中,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守护着天津向海而生的梦想。
3、天津国际金融中心(津塔):2010,海河岸边的 “金色灯塔”
在 “津沽棒” 与117 大厦之前,真正为天津摩天楼时代 “奠基” 的,是位于和平区的天津国际金融中心,人们习惯称它为 “津塔”。336.9 米的高度,在 2010 年竣工时,是天津第一高楼,像一座金色的灯塔,矗立在海河岸边,开启了天津 “金融崛起” 的新篇章。若你曾漫步海河岸边,一定见过它在阳光下泛着金色光泽的身影,那是天津从 “工业重镇” 向 “金融都市” 转型的最初印记。
“津塔” 的建设,始于 2005 年。彼时的天津,正处于 “环渤海经济圈” 发展的关键期,亟需一座高端金融载体,吸引国内外资本汇聚。设计团队融合了 “欧式风格” 与 “现代元素”,建筑底部采用了天津传统建筑的 “拱券” 造型,顶部则是现代感十足的“尖顶”,既呼应天津 “中西合璧” 的城市品格,又象征 “金融资本” 的向上生长。为了打造 “高品质金融空间”,楼内采用了 “双层中空 Low-E 玻璃幕墙”,能有效隔绝海河岸边的噪音与粉尘;高速电梯每分钟可运行 600 米,从 1 楼到顶层仅需 35秒,满足了金融机构的高效办公需求;位于顶层的 “旋转餐厅”,更是开创了天津 “高空餐饮” 的新模式,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还能 360 度俯瞰海河美景与城市全貌。
2010 年 1 月,“津塔” 正式竣工。开业后,中国银行、汇丰银行等国内外金融机构纷纷入驻,这里很快成为天津 “金融街” 的核心载体。每当清晨,海河岸边的雾气还未散去,“津塔” 的金色身影便已在晨光中苏醒,楼内的金融从业者步履匆匆,开启一天的忙碌;夜晚,“津塔” 的灯光亮起,金色的光带顺着楼体蜿蜒而上,与海河上的游船灯光交相辉映,像一幅流动的 “海河夜画”。它是天津摩天楼时代的 “先行者”,用 336.9 米的高度,打破了天津“无超高层金融建筑” 的历史,为后续 “津沽棒”、117 大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如今,“津塔” 依旧是和平区的 “金融核心”。虽然高度已被后续建筑超越,但它的 “金色身影” 依旧是海河岸边最经典的景观之一。楼前的广场上,老人带着孩子嬉戏,游客驻足拍照,金融从业者穿梭其间,不同人群的身影在这里交织,恰似天津 “老城市新活力” 的生动写照。它是天津建楼史上的 “里程碑”,见证了这座城市从 “工业制造” 到 “金融服务” 的转型,更开启了天津摩天楼集群发展的序幕。
三栋楼,一部天津建楼史
站在海河岸边,望向天津的天际线,“津塔” 的金色身影、“津沽棒” 的银色巨棒、117 大厦的钻石曲线,三座建筑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跨越近二十年的城市画卷。它们不仅是天津的地标,更是天津建楼发展史的缩影 —— 从 “津塔” 的 “金融奠基”,到 “津沽棒” 的 “向海延伸”,再到 117 大厦的 “品质引领”,每一栋建筑的诞生,都对应着天津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承载着这座城市向 “国际都市” 迈进的梦想。
海河的水依旧流淌,渤海的风依旧吹拂。这三座高楼,见证了天津从 “内陆工业城” 到 “国际港口城” 的转变;见证了天津从 “环渤海配角” 到 “北方经济中心” 的转型;更见证了中国北方城市从 “低调内敛” 到 “自信开放” 的跨越。它们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有温度的时光容器 —— 里面装着你今年 5 月沧州驾车所见的建设场景,装着 “津沽棒” 竣工时滨海新区的欢呼,装着“津塔” 初现时海河岸边的惊艳,更装着一座城市永不停止的向上力量。
未来,天津的天际线还将继续延伸,117 大厦的竣工将为这座城市再添新的高度。但 “津塔”、“津沽棒”、117 大厦,这三座承载了太多故事的建筑,将永远是天津建楼史上最珍贵的 “时光印记”,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的发展,不仅有高度,更有深度;不仅有速度,更有温度。
摩天铸脊:中国的云端史诗与时代回响
当黄浦江的夜灯为上海中心的龙形轮廓镀上金边,当南海的风掠过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蓝色幕墙,当珠江的浪映照广州塔"小蛮腰" 的流转光影,当海河的潮托起天津117 大厦的钻石顶 —— 这四座城的摩天剪影,早已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堆叠,而是中国现代化征程中,用钢铁硬度、科技精度与文化温度写就的立体史诗。
从上海东方明珠 "大球套小球" 的破冰探索,到深圳地王大厦 "三天一层楼" 的拓荒锐气;从广州中信广场的商贸奠基,到天津津塔的金融启航,每一栋高楼的崛起,都对应着一个时代的脉搏: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它们是 "敢为人先" 的宣言;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它们是 "追求卓越" 的勋章。那些藏在建筑肌理里的智慧 —— 上海中心的智能阻尼器、广州东塔的螺旋节能设计、深圳平安中心的光伏幕墙、天津"津沽棒" 的海水源热泵,早已超越高度的竞赛,成为中华文明 "天人合一" 理念与现代科技的完美交融。
如今,当我们站在任何一座城市的江岸河畔,抬头望见那些刺破云霄的巨构,总能想起建设者掌心的老茧、线缆里流淌的电流,想起无数人与城市共生的记忆:有人在东方明珠的观光层初见上海的繁华,有人在京基 100 的广场拍下婚纱照,有人在广州塔的摩天轮许下心愿,有人在天津 117 大厦的建设现场见证新生。这些建筑,早已是时光的容器,装着一座城的蜕变,也装着一个民族的复兴。
海河的水还在流淌,南海的风仍在吹拂,黄浦江与珠江的浪涛依旧奔涌。未来的中国天际线,或许还会生长出更高的身影,但上海的 "三件套"、深圳的"三炷香"、广州的 "双塔一腰"、天津的 "金银钻石",终将是这段 "向上生长" 史诗中最动人的篇章。当暮色再临,每一栋高楼亮起的灯光,都是在向世界诉说:中国的高度,从来不止于建筑的标尺,更在于文明的厚度与时代的温度。而这场与苍穹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注:部分图片,信息及数据来源于网络,笔者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