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时假期回家,家中没有专业必读书,只得重读高中时买到的古小说,之后家中藏书是毕业时托运到家,方具规模,题外话不表。其时最乐读两本书,一是《东周列国志》,一是《封神演义》,而后者又是日复一日重读。虽不能背记,但也差不多能以名字联想故事了。
读研后,对文化符号相当在意,对《封神演义》的理解也就换了角度,由看热闹开始深入去找寻每个神话人物的背后隐藏的故事。学力所限,至今日仍处于碎片阶段,原因无它,读书还是太少,资料的检索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间查找学术论文,也有人谈及,故而直接拿来做了参考资料备份放在电脑里。只是那文所阐述的内容与我所想仍有出入,如果是我自己去做,恐怕又是另一番故事了。
毕业后,为一口饭奔波劳碌之际,总会怀念起无忧无虑的读书生活。旅居帝都期间,《封神演义》依旧是消遣时的好读物。再之后却因为兴趣转向文字文献,而暂且忽略了它以及背后的选题。今次借偶遇的机会,重新去查找这些故事的来源,顾念起当时种种想法,想来也是唏嘘不已。
中国神话传说与西方神话传说最大的一点不同,就在于其没有体系。“无体系”三字,正是中国神话传说的特点,以及中国文化所有分支都带有的特色。这自然增加了阅读难度,现代人习惯性地用一种系统论去读中国神话传说,读后也就在意识中存在那么几个故事,而这些故事的关联性,远远没有西方传说那样紧密。你看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等,无不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神存在,但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很难找到这样的主神。盘古、帝江、帝俊、黄帝、天帝……每个神似乎都缺少那种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气概。
倘若联想到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这样的神话传说背后,也许隐含着部落之间战争后对被征服部落的文化吸收。例子吧,大体可以参照夏商周三代先祖诞生的传说,以及近邻日本的出云神话(不知道是否应该用《大国主》更合适一些,能理解的请自行理解)。通过这些神话去寻找中国早期的文化融合的迹象,尚可一试。
故而重新寻觅袁珂先生的神话学著作。袁珂先生是研究神话学的大家,硕果累累,使得神话学研究初具规模。若想入门,则必读袁珂先生的著作。现下的工作,便是读完他的著作,以《封神演义》为底本,参以古本笔记小说,对中国神话传说的来源、流变做一个自己心目中的资料汇编。不求闻达于诸贤,但求愉悦己心。
目前,计已读毕《博物志》等八种笔记小说,读过二遍的《山海经》正在读第三遍,又购入《天文考古通论》与《读史搜神》两本书,加上《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关于四神的起源及其体系形成》,至少对自己所想之纲领已经稍有眉目。其他的就要看自己的勤奋程度了。
(外一则)
前人研究历史,多言及宋及宋后历史研究的难度,最基本的当属文献爆炸式般的涌现。笔记小说成为新宠。近几年笔记小说出版略多,稍微谈一谈自己对几家出版社所出版的笔记小说的感想。
中华书局有历代笔记小说系列,从唐宋至清,算是较为全面收录笔记小说的丛书。该丛书遍请名家校勘注释,竖排繁体,于学术研究最为有益,严肃性自然就提升了一个档次。另有古本小说系列,也是学术气息浓厚,想要深入去研究,这套书可以考虑购入。
之后是三秦出版社的那套笔记小说,简体横排,比较适合只是读来找乐的人读,我在废都求学时,多于特价书店见之,购入较易。
刚读完的《博物志》则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系列,想来应是其曾出过的断代笔记小说大观系列的拆分本,说错勿怪。简体横排,也是便于阅读的,价格也算不错,纸质较好,对三秦排版不喜的人倒是可以买这套来看。
但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比较喜欢中华和上古两家的书,取其优点以及多年的购买习惯而言。
(外二则)
读《山海经》虽然用的是中华书局的全注全译系列的本子,但是后来看到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珂先生校译的《山海经全译》,有点惭愧当年在特价书店见到而未能收录的原因,居然是出版社。其实买书还是要看作者,出版社什么的某些时候真的是浮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典全本全译,大部分是延请名家,如《山海经》是袁珂校译,《水经注》请的是陈桥驿先生,而《经史百家杂钞》则是由张政烺先生主持译注工作。深恨当年只看出版社而不审译注者,也的确是意识到自己的孤陋寡闻,算是给自己购书方面的一个经验教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