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张至顺道长年龄的争论有成了圈内的热点。对此两排观点激烈交锋,各执一词。我想谈谈我的看法。这些本观点不仅仅针对张道长的年龄争论这一现象,也希望能够从一个角度看待现实和信仰。
一、事实与考据:可信度优先于立场
年龄考证本身是一个客观性问题,既然是客观性问题就要用客观事实和逻辑讨论评判。这无关乎信仰,也不代表对道长的态度。基于复杂的事实得出结论并非我们想当然地人为一目了然。比如科学研究经常会面临类似的问题,不同科学家对待相同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派。对待这种问题我们建议的态度是接受当代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则,即没有完全可信的结论,只有可信程度更高的结论。
因此,当两派观点各执一词,各自拿出支持性证据的时候,我们应当采信或部分采信可信程度更高的结论。
二、年龄考证:难辨真伪
关于张道长年龄的1912年说和1922年说,都有相关的佐证材料,但是都存在一定的漏洞和差错的可能。所有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限制和人物特殊背景和身份,目前年龄考证的结论是两个年龄的确难辨真伪。要么存而不论,要么需要进一步的证据。这是叫我的态度。
三、年龄争议无关精神遗产与功德
年龄的争议无关张道长的精神遗产,以及其作为道教人物的功德形象。
张道长传播金刚功、长寿功,相当一部分民众反馈改善健康,甚至用“救命”来表达感谢。虽然缺少严格的科学实验,但是得到普遍认可。这与与其年龄真伪无必然关联。
张道长主持修建终南山万圣宫、争取楼观台产权归属、著《炁体源流》《济世良方》,推动道教文化存续,,其功德与其年龄大小没有关系。
张道长无疾而终、坐化羽化的事实未受质疑,体现其修行境界。
四、对道长的态度:依法不依人,重道而非相
道教强调“道法自然”,张道长一生践行济世度人、清修悟道,其精神内核、道学思想和修行方法值得传承,而非执着于肉身年龄。 相信 张道长的弟子学生和热爱者,并非仅仅因为其高寿而追随或恋慕,而是其德行修养,道教思想和修行方法,这些和道长年龄无关,和道长存世和登天也无太大关联。
若年龄存误,属特定时代史料缺失的普遍现象(如虚云和尚年龄亦有争议),不影响对其宗教贡献的客观评价。对张道长存有异议者,也没有必要再次大做文章。如果质疑道长的思想和功法,自然可以公开进行学术上的探讨。
所以正如道教经典所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执着于寿数相,反失大道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