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三场讲座,虽然主题不一样,所属范畴不一样,但是,通过三位老师的分享,让我重新审视了所谓的”干货“。
我们是否都有过以下的经历:
一篇文章标题写有“干货”两字,立即点进去?
一篇”实用性“很强的文章,会被冠以“干货”类文章?
听了一次微课,老师输出了大量知识,是不是说这次课是“干货"满满的课?
似乎,我们热爱干货,需要干货,那感觉就是“干货快到碗里来吧”。
多么地迫切。
为什么我们这么需要干货?
职场小白说,马上就要找工作了,不知道怎么去面试,怎么跟领导相处,还不会用word,哦,天,需要立即获取职场技能!
职场老司机说,每天工作忙,哪有那么多时间穿越半个城去学习,学习”干货“,吸收的都是精华呀。
还有的人,想要迅速了解某一行业,某一领域,通过”干货“类文章,省掉搜集整理的时间。
那么,文章开头的经历就并不奇怪了,我们需要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立即得到别人的劳动成果。
我总结干货不外乎这几种:
1. 如何从年薪2万到20万的(经验+心灵鸡汤)
2. XX书的读书笔记(剧透+总结)
3. 关于XX的快速入门(技能)
4. 一篇文章告诉你怎么做XXX(方法)
我承认,如若我刚好需要这方面的帮助,看到上面这些文章,毫不迟疑的点进去了。
然后呢?
然后呢?
我就真的知道了吗?我就真的会做了吗?文章里告诉我的真的是对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李笑来老师谈英语应该怎么学时,说,英语不用学来干什么?学英语得先用英语。
秋水老师说,追求知识,然而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干货不是知识的全部。
拆书帮赵周老师说,凡是不联系经验的学习都不配称为成人学习,凡是不改变行为的学习都是极大的浪费。
看干货类文章是一种短期功利主义,我们去接受了与自己经验不相符的内容。其结果就是“我还是不会”“我还是不知道”。
要记往那些都是别人“吃过的”东西,你不过是在看人家怎么吃罢了。
如果要将学习幸福最大化,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自己实践与分享,将看来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表面信息读取,还是萃取知识的精华。
我自己的学习体会,如果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再加工,得出的答案肯定要比看一篇文章来的深刻。即便这个结论,早就有人给你总结好了。所以无论是整理课堂笔记,还是写读书笔记,甚至是坚持日更,都是把所学转为内化的必经之路。
学习伴随人的一生,知识的吸收好比人体吸引营养,需要掰开了,揉碎了,才好吸收。所以,把干货类文章看做一种思路,一种途径就好,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真正参与进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