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别人推荐,看了一本书《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核心观点是:我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才能让我们成功,整本书围绕着这个观点做了很多阐述和举例。虽然以前也知道人生是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做事情要有轻重缓急,但是只做一件事这个观点还是让我震惊了,有些疑惑,这一件事到底是什么?怎么找到呢?一生这么长,真能做到只做一件事吗?于是,我试着来解答解答。
书中作者提到自己的这件最重要的事,是通过教育、指导和文字,尽可能去帮助人们拥有他们想要的生活,为此他讲课、出书、办企业做培训,其它无关的事情暂且放一旁或不做。他也用这个思路来经营自己的公司,带领团队寻找对公司发展最重要的战略。2001年,他组织了一次公司高层会议,当时公司发展势头大好,但未引起业内顶尖人士注意。他要求精英团队头脑风暴出100个改善现状的方法,他们花了整整一天,列好这个百项清单。第二天一早,一起将清单条目缩减到10条,然后又从这10条中选定了一条:作者写一本如何成为精英的书。8年后,这本书成了全国百万销量的畅销书,公司知名度大大提升。
01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人物传记《颠覆者-周鸿祎自传》,周鸿祎在互联网也是名人了,因为使用360和此前轰动一时的3Q大战而知道他。看了这本传记,对其职业生涯的精彩很是羡慕和敬佩,在互联网拼杀,犹如战场一般,斗智斗勇、惊险刺激、血雨腥风。他在年少时就已找到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做出一款好的软件和产品,造福使用计算机的人。为此,他从小就学编程和开发产品,从未停止。不得不说他是幸运的,很早就知道自己的方向,并一直在努力,最后成功,在互联网安全领域打出一片天地。
很多有工匠精神的产品人也同样如此,找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并坚持一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不改初心。义乌楼仲平,从九几年开始做吸管一直到现在,靠利润几厘的塑料吸管做成了亿万富翁。日本小野二郎被称为寿司之神,做了一辈子的寿司,不断精益求精,声名远播,80多岁高龄的他仍在工作,在他字典里估计没有退休二字。
羡慕他们的同时,让我不禁反思自己,过去这十年,自己学了很多,培训、心理学、职业规划、投资理财、金融,涵盖面很广、很杂,学完之后有些有用,有些并没有用起来,荒废了。认识一个特别爱学习的朋友,不惜借了几十万来学校,大大小小的课程有几十个,但有多少真正用上了,不得而知,想想挺难的,就算都学会了,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一一实践呀。我们都把自己安排的很忙,有学不完的东西,做不完的事情。可惜成功并不会因为忙碌而靠近我们,采取主动并不能保证享受成果,花费时间也未必能收获效益。究其根本,我们没有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没有焦点,精力太分散了。
那是否多学一些就真的不好呢?乔布斯的经历又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视角。大学学书法课、美术字,学禅宗、冥想,这些都是非主流,但他喜欢。谁曾想,十年之后,当他们在设计第一台 Mac电脑的时候,他把当时学的东西全都用上了,成就了第一台使用了漂亮印刷字体的电脑。极简主义的美学观点让其开创先河,设计出只有一个按钮的iphone颠覆产品。他曾说,过了十几年,回过头去看,才发现以前学的并没有浪费,而是一点点串起来,连点成线,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一个是早就确定了人生最重要的事,努力奋斗,成功了;一个是不确定,学了很多看似不相关、无用的东西,也成功了。这到底何解呢?
02
我想,这“一生只做一件事”可以在自我了解和时间两个维度上来解读。
如果对自己很了解,知道自己的兴趣、热爱做的事情、人生使命,那这一件事就很明确,就有清晰的目标和焦点。如果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那可以多做尝试,在过往的体验和实践中去找到联系和聚合点,找到这最重要的一件事。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这“一件事”有两层含义:一层,这“一件事”不一定就是一生固定不变,在人生不同阶段,会有不同,比如读书的年纪最重要的是学习、体验、了解自己,而不是结婚生子;该奋斗的年纪就得花时间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不是养尊处优、怕吃苦。二层,从长远来看,它是一个梦想,一个前进的方向;从中期来看,它是追寻梦想的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场景有画面;从短期来看,它是阶段性目标及可执行方案,具体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长远的人生方向,有时候很模糊,是对个人愿景和意义的思考,有时候会有具体的场景浮现眼前,是让人激动的场景,觉得这就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在思考方向的时候,要兼顾职业、生活和财务不同维度。
职业发展上,是对自己不断了解的过程中做定位,是想做管理,有影响力、权力;还是想做一个匠人,深耕细作,精益求精;还是想做一个链接者,一个平台。生活上,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人际关系方面,和父母、自己家庭成员的关系如何,有多少朋友,有什么人脉关系,生活温度方面,如何提高幸福力,培养什么爱好和兴趣,怎么保持身心健康,想要体验什么,想要多大的自由,想实现什么价值。财务上,以职业和生活的目标来规划和管理,不同目标需要多少资产,需要多少收入,如何开源节流。如若没有目标,永远都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否赚到了足够的钱,也不可能成为富足的人,不停的赚钱会让人产生依赖性,为了赚钱而赚钱。
要找到这个人生方向,可尝试多种方式:比如想想自己欣赏的榜样名人,他们身上吸引我们的特质,往往是我们追求的。多去尝试,那些自己做过的、觉得特别有动力、有意义的事就是我们的方向。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体验后,通过冥想、自由书写等方式,可以帮助清空自己,回忆起一些自己忽略的体验和感受,最重要的事不一定都是大事,有可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03
长远的方向有了,要实现这个梦想,则需要具象化,落实到目标和事件上。到底要设立多长期限的目标呢?有人说10年、20年,有人说1年,各有道理。如果期限太长,几十年,我们很难去具体化,老是觉得时间还很多,没有什么紧迫感。现在世界变化如此快,好不容易做了个长远计划,结果没几年技术变了、职场环境变了,这个计划也没什么用了。那如果设置1年呢,时间又太短,都是些具体的事情,很难谈得上愿景、梦想。
比较好的期限是3到5年,既能联结愿景,又能够具化,有场景和画面,设立以愿景为导向的目标。之后再用倒推法来细化每一年,第4年的目标?第3年、第2年、本年的目标?比如,这本书作者的梦想是通过教育、指导和文字,尽可能去帮助人们拥有他们想要的生活。那他的5年目标是什么呢?比如,创办一个咨询培训公司,培养一个核心团队,一起来帮助更多人成长。倒推到第4年的目标,则是成立公司,研发培训产品,设立咨询框架和流程等。第3年,要有一定的个人口碑和人脉积累,擅长个人成长的指导,出一本这方面的书,积累创立公司的资金。第2年,用大量的实践来提高指导和写作能力,成为业内专家。第1年,找到细分市场,系统学习所需理论知识并实践。本年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倒推到每个月、每周、每天的目标。
目标的实现,靠的是一系列的行动,由一件件重要事情聚合而成。这里仍会用到“一件事”的概念,很多人都知道8020概念,即少数核心事物影响80%的效果。这里需要问一些关键问题,找到实现目标最重要的事:基于设定的目标,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做了这件事,能让其他的事都变得不再困难、不再重要?比如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全球健康计划,目标之一是扶持医疗发展,救助贫困国家人口。在与传染性疾病对抗过程中,他们将重点放在了疫苗上,比尔盖茨说,“我们要找到最有效的疫苗,它是保障健康的一剂良药,而且价格不高”。他们并不是什么都做,而是把钱和时间用到刀刃上,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想到这里,我对这“一生只做一件事”有了更多维度的理解,就像有句话说的,获得成功需要去做对的事,而不是做对每件事。“这件事”需要从宏观到微观来界定,既看到长远的大局也看到现阶段的焦点。通过学习他人、自我实践来找到这个大局、这个方向。每个阶段“这件事”可能会变化,拥抱这个变化,更重要的是确定后,像匠人一般努力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