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有几个谈得来的朋友的那种幸福,其实远甚于某种程度的物质财富抑或达观权贵的追求。彼此可以好久不见,甚至相聚可能很少,可是也正因为如此,再次见到的时候,每每觉得格外亲切,我想这并不仅仅只是距离产生了美,更有彼此看得见的变化、喜悦以及潜移默化的带动和影响。
说实话最近工作有些忙,家里依旧还有悬而未决的琐事。印象里似乎连续加了很长时间的班,心里却有说不出的况味和瘀堵。突然电话铃响,却原来是我的朋友q,她想邀请我一起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难得她鼓起勇气,兴致来袭的邀请我一起跑马,所以尽管我已经好久不跑马拉松了,可是就在那一瞬间我还是欣欣然的答应下来,然后心情变得格外晴朗,工作效率随之高了很多。随后不久我的另一位朋友又打来电话,想要邀请包括我在内的另外两位朋友,周末的时候抽空聚聚。我听了之后略微犹豫旋即转念,打算聚会后再行跟进和加班工作节奏。奇怪的是晚上回家后,前所未有的平静,心平气和的着手一步一步的解决家庭琐事。
“迷你”马拉松,仅仅只是个“点缀”,更专业的选手来自10公里和半程马拉松的挑战,朋友和我报的是迷你马拉松。我笑着问她既然参赛,何不挑战更高的里程?她笑着回答:年龄大了,已然勇气和突破,就不那么冒进,下次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再挑战吧。”我听了之后点头,微笑,表示理解和赞同,然后追随她的脚步,一起追赶人潮涌动向前的感觉。
结束后我们两人继续围着操场走路,阳光浓烈而不刺眼,环顾四周,有排练舞蹈的大学生,还有享受日光浴的宝宝们、老人们,当然也有各种体能训练的师生们。边走边聊的时候,话题内容跟工作无关,与文艺无关,也不涉及公共热点的评论,仅仅是些琐碎和日常。
诸如她自己的侄女古灵精怪,每周都出去上课外辅导班,当然也怀念丈夫昔日美好之种种,又或者他们共同的女儿有出息,在美国纽约留学,终于签了一家薪资丰厚的实习单位。嘴上诉说着女儿的优秀,却也会吐槽人家课余忙与同学应酬,不能很好地跟她互动和交流,其实最担心的还是丫头的安危。我听了之后继续笑而不语,因为我清楚的知道她只是倾诉和表达而已。
送别q后,我返回单位继续加班,稍晚的时候再赴另一个聚会。又因为是周六的晚上,所以大家看起来都格外的放松和自在。在座的四个人中,我的朋友甲是个了不起的医院负责人,她从一间小房子,一桌一椅的小诊所,一直做到了投资另一家大型综合医院。没想到其中周折不断,且各种的荡气回肠。若非他俩口从容和淡定,恐怕转型过程中早已崩溃。还好临街那间由原始诊所过渡而来的中等规模的医院,目前运行良好,尚能分担一部分贷款压力,而且她还有帅气可爱的儿子,对她撒娇和卖萌。她是个能屈能伸的智慧女人,有情怀而且不乏清晰的经商头脑,所以失利仅仅是暂时的,相信以她魄力后续自然会渡过难关,越来越好!
朋友乙意外怀孕后,刚好赶上国家二胎政策的允许,于是克服重重顾虑,快乐的迎接小天使的到来。又话说她的那位玩心历来很重的老公,得知这个意外的惊喜后,顿时变得体贴、懂事儿和周到。不仅洗衣服、做饭、接送大儿子,就连日常家务活也都一条龙的承包了。更奇妙的是大儿子越来越独立和能干,已经可以烧水煮饭,独立操作炖银耳羹,还可以下楼买早餐了,此刻我坐在她的对面,细细打量她光洁的额头,笑意盈盈的脸,还有贴着餐桌微微隆起的小腹,然后觉得圆满。
朋友丙跟我的关系最为亲密,同事兼朋友朋友相处多年,却意外的在今年上半年被选派到其他校区工作,于是相互见面的次数远不及从前。熟悉我俩关系的人经常跟我开玩笑,说我俩分开后自当茶饭不思多日吧?我听了之后同样是点头,微笑,并不做多余的解释和渲染。说起好友从前的各种工作际遇以及伴随而来的如鲠在喉和不吐不快。再看她越来越能干的样子以及现如今神清气爽的状态,心里由衷地开心和祝福,因为她最终还是遇到了未知的自己。
前不久的时候,看了斯坦福大学的一段演讲。说的是如何对抗抑郁或焦虑的话题。其中有两个公式的解读:伤痛不等于痛苦,而痛苦等于伤痛乘以抗拒,所以如果情绪上出现了抗拒,那么就会痛苦,反之则可缓解。
其实上述叙述到的朋友,各自都有不同程度的伤或痛,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都在努力,努力超越自己。佛说我是一切的根源,所以我感知自己亦觉察到朋友们对我的抱持。既然有些伤痛无可避免,那么剩下的无非是自我选择和深度修行和提升,就比如我们各自患了慢性的疼痛,如果整日紧绷或者对抗,势必加剧痛感,甚至引发类似“七步”蛇毒暴毙的风险。可是如果疼痛时,我们选择放松肌肉,舒展肢体,心态平和,也许反而有利于缓解症状或者走在康复、疗愈自我的大路上。
由此我又联想到昨晚“混沌”大学的跨年演讲会上傅盛以及李善友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到的认知升级问题。大意是我们人类在多年的进化过程中,渐渐植入脑海的其实是感性或者是直觉思维模型,利用这种下意识的经验,帮助我们有效地规避了风险和灾难,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下来。现如今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周围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我们将不得不调用和提升我们的理性思维,随时换一种角度,去生活、工作还有学习,唯有如此才可能“混搭”成王。
诚然,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命局限和认知障碍,也都不可能事事如意,所以我们想当然的期待四平八稳,但是真正的事实是不得不面对不如意抑或伤痛的发生问题,那么何不接纳现状。即使河蚌里有了沙子,不也一样能形成珍珠那样珍贵吗?要知道那是一种剥茧抽丝后的领悟、得到还有学到。那就换个角度,从内到外的变革且随时审视自我成长或进步的节奏,进而开启新的脚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