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她在“亲子日记”中这样写道:昨天,孩子怒气冲冲回到家,把书包往茶几上一扔,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嘴里还喘着粗气。我问他怎么了,他就是不说,当我再次问他到底怎么回事时,他腾地站起来,径直走进了他的房间,关上门再不理我。孩子经常会有这样的状况,请武校和各位老师支支招,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先来观摩一下一位爸爸是怎样做的吧。
一天,小男孩怒气冲冲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计划泡汤。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糟糕的话。或是“天气不好,发脾气是没有用的,以后还会有玩的机会的。”或是“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冲我发火干什么!”。当然,这样的处理方式效果并不爽,甚至是适得其反,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但这一次,小男孩的父亲想换一种方式跟孩子沟通,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了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达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的,只要我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
于是父亲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
儿子:“我当然失望了”。
父亲:“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却下雨了”。
“是的,正是这样。”这时小男孩沉默了一会,说:“哦,不过,可以以后出去玩”。
小男孩的怒气消失了,在下午余下来的时间里,他都很平静。换作以往,小男孩生气回家,一家人都会心烦,因为他会激怒家中每一个成员,直到夜里他终于睡着了,家里才得以安宁。
小男孩的父亲用的这个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他在哪些地方产生了作用?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状态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也不会接受任何人的意见或安慰,更无法接受任何人的建设性的批评。这个时候,他们希望家长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家长明白他们此时的心情。而且,他们希望不用完全说出自己的遭遇,家长也能够理解他们。在与孩子谈话时,如果家长不加选择或不经大脑思考就一吐为快,那就会导致本来想说对孩子好的话,最终结果却伤害了孩子,扼杀了孩子表达的勇气,剥夺了孩子做决定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要理解孩子,与孩子共情,试着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感觉和想法,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向孩子求证。也就是说,正确地解读孩子说话信息中所传递的情感,再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家长需要向孩子表达对他的理解和尊重,表明家长理解孩子的痛楚、孩子的尴尬和气愤。当然,最简单的做法是重复孩子所说的话,表达家长对他的重视。这时的听者绝不加入自己的意思、分析、劝告及任何价值判断,这就是积极倾听法。积极倾听是一种尊重孩子感觉的态度,表示愿意真诚地了解孩子字面上的意思或隐藏于背后的意思。积极倾听也是一种技巧,父母可以用肢体语言表示关心孩子及对孩子的话感兴趣,例如停下手边做的事,转身注视着他。如果自己是站着,则要弯下腰或蹲下身,平视孩子的眼睛,或者坐下来,注视着孩子。在全心聆听孩子之后,想一想孩子的感觉可能是什么,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的话,我的感觉(想法)是……”
很多时候,倾听后就结束了,孩子的问题会自己解决,他说的目的只是发泄一下情绪。切忌,等孩子说出心里话后就开始批评指责。
因为过去的沟通模式,已经形成了不良的沟通习惯,孩子已经很少说了,怎么办?倾听孩子的肢体语言,从孩子进门开始。观察神态,体会感觉;关爱行为,表现亲情;积极反应,引导交流。
孩子成长的问题,只要仔细分辨,更多的是主体自我成长的问题,家长需要做到的,主要是接纳、理解和支持。80%的家庭教育问题,只要倾听就可以解决。倾听是治愈的第一剂良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谐同样需要。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