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越是刻意努力,越是适得其反。
上周,班上有一位学生跟我请假,原因是自己前一天晚上失眠了没睡着,第二天实在起不来上课。我当时心理很无奈,觉得以这样的原因请假是自控力不强和懒惰的表现。但因为考虑到他来到课堂可能也是晕晕欲睡反而影响教师上课和班级氛围,勉为其难的同意了。
五一收假开班会的时候,我特意强调了这件事,我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不要养成逃避的习惯。
班会结束后,我突然怀疑自己的做法时候妥当。当着大家的面,直接陈述了这件事,虽然没有提及名字,也没有指向谁,但这位同学的内心可能因此而受到伤害。
而这本不是我的目的。
或许,我要是采取直接跟他交流的方式来告诉他我的看法,比起受伤害程度,这位同学是否会从中懂得更多,效果是否会更好。
从大学开始,就在“老师”这条道上一直走,直到毕业。阴差阳错,恍恍惚惚。
当真的“老师”成为自己职业的时候,当要面对400双眼睛的时候,当质疑和磕绊随之而来的时候,时常因自己做得不够好、表达方式不够好、管理模式不够好而不知所措。
这种不知所措会让我夜里醒了之后就再也睡不着。
一直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关注到每个个体”的管理者,有时候小心翼翼害怕伤到谁的自尊,可能会给很多学生一种“好商量”“好说话”“没有威严”的错觉。
同时,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好像就这么平平淡淡的、无惊无险的、似有似无的就过去了,毫无特色可言。
所以,更多的时候,会自己对自己产生质疑,不知道这种状态和模式是对是错,不知道是不是就这样不温不火的就过完了这一生。
挫败感这么强烈。
但是,慢慢改变之后,都会慢慢好的,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