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问你“你最近过得怎么样”时,你很可能会这样说:“挺好的,就是有点无聊”。而这也是大多数人习惯性的回答。
无聊是你的大脑对你发出的一个健康的信号,提示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要采取一定的行动,改变现状了。但是,这个看似非常明确的信号,总是被人错误地解读,误认为这个所谓的“一定的行动”必须是颠覆性的、全新的尝试。
比如四五线小城市生活很无聊,公司每天重复一样的工作很无聊,日常生活鸡毛蒜皮很无聊…然后,你会纠结要不要换城市、换工作、换男朋友或女朋友…
其实,如果你总是保持着这种心态,把无聊归结到外部因素的话,即使历经了种种波折换了城市、换了工作、换了恋人,过不了多久,等新鲜劲过去后你还会又感到无聊的,并继续着下一轮的纠结和折腾。
再进一步分析:99%的无聊都源自于你自己,源自于你的“暂时不感兴趣”。事物本身是不无聊的,但如果在某一个时间点,你对它不感兴趣,觉得它没用,那么这时候,它对你来说就是无聊的。
比如小时候,你会觉得和一堆数字打交道的会计、经济、金融这些专业很无聊,但是长大后,当你考虑买房、理财、买保险、买股票,想用金融工具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的时候,你肯定不会觉得无聊了,相反会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去选这些课,或者即使选了这些课,当初为什么没有好好学,并且会兴致勃勃地恶补这些知识。
比如小时候,你会觉得抠字眼、拗口的法律法规很枯燥,但是长大后,当你找工作签合同、租房买房签合同、被纠纷困扰需要维权的时候,你肯定会意识到懂法,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的重要性,会去好好研究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等和你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种法规和条例。
也就是说,无聊是因为你觉得这件事情、这种状态没有用,提不起兴趣。而想要摆脱无聊的感觉,你就要调整方向,去做那些对你来说有用的、感兴趣的事情。
另外,需要额外注意的一点是,你一定要对未来有一个规划。你要预见到,现在让你觉得没有用、很无聊的某件事情,在未来对你的影响。比如上面说过的金融知识、法律知识就是这样的例子。把某件现在觉得很无聊的事情,看作是某件未来有用的事情的前提和积累,那么你就会全身心投入,不会再觉得无聊了。
问自己这2个问题:“我正在做的这件事情真的对我有帮助吗”,“我的选择和决定到底对吗,”一定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并且寻找和专注于那些让自己觉得有用的、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得过且过、浑浑噩噩,为了逃避无聊而沉迷于酒精、游戏、电视的短暂快乐中。
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你真的甘心就这样,在无聊—逃避—自责—妥协—无聊的无限循坏中过完一生吗?